胃肠道间质瘤为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多表现为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主要发生于胃及小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为腹部不适、腹痛、便血、腹部包块等,螺旋CT对于该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术后可应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病例资料患者女,73岁。因发现盆腔包块半个月,腹痛加重1 d于2014年11月15日入院。自觉腹部隐痛、腹胀逐渐加重,伴纳差,无恶心、反酸、呕吐,无脓血及黏液便,无里急后重及大便性状改变,近期体质量无明显下降。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光滑,盆腔正中可触及大小约15 cm×10 cm包块,活动度欠佳,压痛明显,未触及子宫及双附件。既往曾行双侧乳腺纤维瘤切除术及右侧副乳切除术。血常规:白细胞 9.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7.0%,中性粒细胞 7.40×109/L,红细胞3.98×1012/L,血小板151.0×109/L。肿瘤标记物:糖链抗原125、糖链抗原19-9均正常。超声提示盆腔正中见13.5 cm×9.3 cm的不均质低回声,其内密度不均。全腹超声示左肾积水,左侧输尿管上段扩张,下腹部占位。胸部正侧位片示右下肺钙化灶。CT示盆腔见巨大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入院初步诊断为卵巢肿瘤。
患者于2014年11月18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盆腔正中一囊实性肿物,大小约11 cm×10 cm×8 cm,无包膜,质脆,呈鱼肉胶冻样(图 1),并见肿瘤底部不明原因出血,给予压迫止血,且立即送快速病理,结果回报为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请胃肠外科医师上台行肿物切除术,手术过程中肿物基底部于盆腔底部黏连处广泛出血,考虑肿物已达腹膜后,患者血压下降,给予纱布压迫止血,并输红细胞悬液约4 800 ml,血浆2 500 ml,待血压稳定后行盆腔肿物切除术,放明胶海绵、止血纱布止血,术毕。术后入ICU观察治疗48 h后回病房,术后病理回报:高危性胃肠道间质瘤(上皮样型,核分裂像约6/50HPF,伴有坏死,肿瘤有破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D117(+) 、H-Caldesmo(+)、SMA(-)、 DOG-1(+)、 CD34(-)、Ki-67(阳性率10%)、Vimentin(+)。术后住院7 d出院。至投稿日患者状态良好。
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发病率约1~2/20万,发病中位年龄为60岁,胃肠道间质瘤可位于消化道黏膜下固有肌层或浆膜下,60%~70%发生于胃,20%~30%发生于小肠,不足10%发生于食管、结肠及直肠[1]。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形[2]。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部位、瘤体大小及恶性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多以腹部不适、厌食等症状为主;晚期瘤体位于肠道时,常以消化道出血、贫血、低热等为主要表现。发生于小肠时常位于盆腔,往往易误诊为卵巢肿瘤。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往往依赖于内镜、CT或MRI等影像检查手段。研究认为螺旋CT是最具有意义的诊断方法之一,可以在疾病的早期做出正确的判断[3, 4]。当病变还没有入侵黏膜和向腔内发展,钡餐和胃镜无法诊断时,CT就能清晰地发现胃肠壁肿块,为临床正确地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其能清楚显示瘤体本身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尤其对胃肠道外生长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的胃肠道间质瘤更具意义。典型表现:①倾向形成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并向腔外生长 ,不易造成肠道梗阻;②肿瘤血供丰富,易液化、坏死和囊变,呈中等或其以上程度强化;③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平衡期无明显减退,以静脉期强化最显,显示为黏膜下肿瘤的特点;④常见肝脏及系膜转移,而很少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和腹腔积液。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指标[5]。目前较特异的和最具有实用价值的诊断标准是原癌基因c-kit基因表达产物CD117和CD34[6]。
胃肠道间质瘤风险分级主要根据NIH的危险度分级,分级越高,转移、复发的概率越高[7]。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指出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手段,术后可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生物靶向治疗。其机制为与KIT蛋白的激酶结构域结合发挥作用,通过选择性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基因向酪氨酸残基转移进而抑制间质瘤细胞的增殖分化[8]。
本例提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胃肠道不适为主,晚期可能由于肿瘤压迫出现相应症状,多数患者未增强疾病意识,提供病史不详细而延误病情;妇产科医师对胃肠道间质瘤认识不足,存在思维定势,检查发现盆腔包块就只考虑子宫或附件疾病,忽视了盆腔肿物其他器官来源的可能性,缺乏鉴别意识;依赖影像检查,且检查资料局限于妇科,该患者依据超声及盆腔CT的结果做出诊断,而未考虑消化系统的检查,而腹部CT能够很好的反应肿物与周围器官的位置关系,可能判断出肿瘤来源及是否转移;急于手术,术前准备不足,该患者身体素质较好,术中发现及诊治及时,才避免生命危险。故对于患者年纪较大者,不能除外恶性肿瘤的疾病,应制定规范化诊疗程序,进行相关检查,全面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疾病的正确分析及规避事故发生十分重要。
本例提示妇产科医师应重视盆腔肿物与肠道间质瘤的鉴别,加深对间质瘤的认识。重视内镜及盆腔CT的检查,建立科室间会诊制度,以便及时抢救,降低治疗风险。尤其对于胃肠道外生长的间质瘤,内镜检查不易发现,糖链抗原125、超声结合腹部CT有助于术前诊断,对于减少误诊及术中出血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1] | 师英强,梁小波.胃肠道间质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46.(1) |
[2] | 中国 CSCO 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中国CSCO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1 版).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 (3):301-307.(1) |
[3] | 孙巍,郭启勇,王玉,范国光,卢再鸣.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3(2):255-258. (1) |
[4] | Choi YR, Kim SH, Kim SA, Shin CI, Kim HJ, Kim SH, Han JK, Choi BI. Differentiation of large(≥5 cm)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from benign subepithelial tumors in the stomach:radiologists’ performance using CT. Eur J Radiol,2014,83(2) :250-260.(1) |
[5] | 陈金才,于共泉,侯佩国,季伟伟.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20):102-105.(1) |
[6] | 李宇,孙晓滨.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新医学,2008,39(9):623-625.(1) |
[7] | Joensun H.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Hum Pathol,2008,39(10):1411-1419.(1) |
[8] | 隋翔宇,胡三元.胃间质瘤的相关研究进展.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0):1411-14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