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我国新产程标准专家共识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如何降低首次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率是目前我国产科医师面临的严峻问题,同时也对产科医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7月至今,我院阴道分娩率高达68%~72%,但随着阴道分娩率的提高,需要阴道助产分娩的比例也在相应上升,如何提高阴道助产分娩技术水平,降低母儿风险及并发症,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目前,在临床中应用比较广泛的阴道助产分娩技术是低位产钳术或出口产钳术[1]。产钳技术对产科医师要求较高,也受到胎方位的限制,对于枕横位者属于阴道助产分娩的禁忌证,因而这部分孕妇,仅能选择剖宫产,不利于降低剖宫产率。Kiwi Omni胎头吸引器是近年来国外应用比较广泛的阴道助产分娩技术[2-3]。本研究通过对比使用Kiwi Omni胎头吸引器及产钳的术后母儿并发症等情况,评估Kiwi Omni胎头吸引器在阴道助产分娩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科规律产检并经阴道助产分娩的45例产妇,其中使用Kiwi Omni胎头吸引器的16例产妇作为观察组,使用产钳术的29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所有需要阴道助产的产妇,均符合以下条件且已签署阴道助产分娩知情同意书:①排除阴道分娩禁忌证(如头盆不称);②子宫颈口已开全;③头先露;④胎头颅骨最低点在坐骨棘平面下2 cm或者以下;⑤估计胎儿体质量<4.0 kg。
二、方法 1、 Kiwi Omni胎头吸引器使用方法Kiwi Omni胎头吸引器是由吸杯及主干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主干部分包括牵引装置、手动真空泵手柄及牵引力指示器;吸杯是由软硅胶材料制成,其背面有一凹槽,与主干部分相连接。产妇取截石位,导尿排空膀胱,再次行阴道检查,排除头盆不称并确定子宫颈口已开全,确定胎方位及胎先露的高低。消毒石蜡油润滑吸杯,将其放置于胎头俯屈点,并检查吸杯内有无嵌顿其他软组织,确定无其他软组织嵌顿后使用手动真空泵,将压力调至39.9~66.5 kPa(不建议超过66.5 kPa);最后,当孕妇子宫收缩时,主力手沿骨盆轴方向持续地、缓慢地牵拉真空泵手柄,另一只手轻轻固定吸杯,直至胎头娩出。
2、 产钳使用方法产妇取截石位,导尿排空膀胱,再次行阴道检查,排除头盆不称并确定子宫颈口已开全,确定胎方位及胎先露的高低。消毒石蜡油润滑双叶产钳,并将双叶产钳分开,左手握持左叶置于胎头左侧,右手握持右叶置于胎头右侧,双叶产钳平行交叉1次扣合成功,试牵引后于子宫收缩时正式牵引娩出胎头,先取右叶,后取左叶取下产钳,按照正常分娩机制娩出胎儿。
三、观察内容收集观察组及对照组产妇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产次、分娩孕周、会阴侧切率、产道裂伤率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阿普加评分(1 min、5 min及10 min)、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新生儿头颅MRI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
四、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的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的年龄、分娩时孕周、产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见表 1。
观察组产妇的阴道裂伤率及会阴侧切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妇(P均<0.05) ,见表 2。
观察组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身长与对照组新生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组新生儿出生后的阿普加评分、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转科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观察组新生儿头皮下血肿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3。
胎头吸引术及产钳术是阴道助产分娩技术中最重要的2种手段。在美国,需要阴道助产分娩的孕妇约占总分娩量的10%~15%,在我国尚缺乏相关统计数据[4]。对于第二产程中出现产妇子宫收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母亲合并其他疾病需要短期内终止妊娠、胎儿宫内窘迫者,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阴道助产分娩技术、在紧急的情况下协助产妇尽快娩出胎儿,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是产科医师在临床中面临的棘手问题。
目前,由于高位产钳术对母亲及胎儿损伤较大,基本上被剖宫产术所替代。低位产钳术及出口产钳术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阴道分娩技术[5]。目前比较常用的产钳包括Simpson产钳、适用于胎头旋转的产钳及Kielland产钳[1]。放置产钳时,胎方位的确定至关重要,其要求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出口前后径上,但在第二产程中,由于胎头长时间受到软产道的挤压,容易形成头皮水肿,导致很难准确判断胎方位,如果胎头位置不对或者产钳位置放置不合适,容易造成钳柄扣合不拢或者容易脱落,增加胎儿并发症发生率,所以产钳技术对产科医师的经验要求较高,需要高年资且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级别以上人员操作,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再者,对于枕横位者,由于产钳容易导致胎儿面部瘫痪及眼眶骨折、眼球后血肿、眼球脱出等并发症,所以产钳术在枕横位孕妇中的使用也受到限制;另外,由于产钳的双叶需占据阴道内部分空间,更容易导致孕妇软产道裂伤。综上所述,产钳术在阴道助产分娩中不仅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同时又增加了母儿并发症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科技研究的不断创新发展,胎头吸引器再次进入产科医师的视野。胎头吸引器最早是在1953年由TageMalstron发明并推广,其吸杯的材质包括塑料、橡胶、金属、硅胶等[1]。Kiwi Omni胎头吸引器的吸杯是由软硅胶材料制成,相比传统的金属杯体,其对胎儿的头皮损伤率大大降低(OR=0.4,95% CI:0.3~0.6) [2]。与传统的胎头吸引器相比,Kiwi Omni胎头吸引器具有更容易操作的主干部分,主干与杯体在同一水平面连接,可以适用于所有胎儿体位,包括枕横位及枕后位[6]。
与产钳相比,由于胎头吸引器不占据骨盆侧壁空间位置,所以可以降低阴道的损伤,本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而且,医师可以准确地将杯体放置于胎头上,对于胎儿面部不会造成损伤。此外,胎头吸引器的旋转不受限制,对于枕横位者尤其适用。该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有利于提高年轻医师的阴道助产分娩技术水平。另外,Kiwi Omni胎头吸引器带有牵引力指示器,可以将牵引触感与可视刻度相互关联起来,有助于提高阴道助产的安全性。但是,由于胎头吸引器是将负压牵引力直接作用于胎儿头皮,故对于牵引困难、牵引时间长者,容易出现新生儿头皮下血肿、头皮擦伤等风险。本研究也发现,观察组中新生儿头皮下血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根据国外文献报道,头皮下血肿对新生儿远期影响不大,但产科医师仍应严格把握胎头吸引术的指征及熟练掌握其使用技巧,应尽量在短时间内以最小的牵引力将胎儿娩出[7]。
胎头吸引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第一,胎头吸引器在阴道助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与杯体吸附于胎儿头部的位置密切相关,杯体应该放置于胎头俯屈点,这样才能使胎头以最小径线娩出,并且可以使胎头吸引器的轴线与母体骨盆轴保持一致,减少牵引所需要的力量[7-8]。本研究中,有2例产妇在第1次牵拉胎头的过程中出现吸杯滑脱,再次放置吸杯后进行第2次牵拉,吸杯再次出现滑脱,最终使用产钳术娩出,在胎儿娩出后查看吸杯放置位置,发现吸杯未放置于矢状缝上,导致牵拉方向未能与骨盆轴保持一致,所需牵引力量较大所致。第二,带有负压的杯体吸附于胎头上,建议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最长不应该超过20 min,以免对胎儿头皮造成严重损伤。第三,在牵引过程中,应缓慢地、持续地配合孕妇子宫收缩的强度和频率,沿骨盆轴方向牵拉用力,避免旋转或左右移动正在施力的胎吸装置,以免造成杯体滑脱。第四,对于牵引困难或者牵引时滑脱次数超过2次者,应立即改用产钳助产术或剖宫产术。第五,对于母体合并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胎儿存在易发骨折的因素(如骨生成缺陷)、面先露者、妊娠36周以前、宫口开全前、胎头未衔接或者位置不明者应避免使用胎头吸引器[6-7]。第六,产科及新生儿科医师应该密切关注新生儿在使用胎吸装置后的损伤相关症状和体征。
综上所述,Kiwi Omni胎头吸引器可以减少孕妇软产道损伤,不会增加新生儿窒息风险及转科率,便于操作,尤其对于低年资产科医师而言,有更多的选择。但是,本研究收集的样本量较小,日后研究尚需要纳入更多的样本,以提供更充分的临床依据。
[1] | 戴钟英. 提高阴道分娩安全性 有效降低剖宫产率[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 28 (2) : 81-84. (0) |
[2] | Johanson R, Menon V. Soft versus rigid vacuum extractor cups for assisted vaginal delivery[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0 (2) : CD000446. (0) |
[3] | Franz HB, Erxleben C, Franz A, Hofmann R. Prevention of labour-associated pelvic floor injuries-what is known for sure[J]. Geburtshilfe Frauenheilkd,2012, 72 (9) : 804-808. DOI: 10.1055/s-00000020. (0) |
[4] | Committee on Practice Bulletins—Obstetrics. ACOG Practice Bulletin No. 154: Operative Vaginal Delivery[J]. Obstet Gynecol,2015, 126 (5) : e56-e65. DOI: 10.1097/AOG.0000000000001147. (0) |
[5] | 宋爽, 葛明. 低位产钳术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J]. 中国妇幼保健,2011, 11 (26) : 1749-1750. (0) |
[6] | Baskett TF, Fanning CA, Young DC.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1000 vacuum assisted deliveries with the OmniCup device[J]. J Obstet Gynaecol Can,2008, 30 (7) : 573-580. DOI: 10.1016/S1701-2163(16)32890-0. (0) |
[7] | 王珺, 陈惠池. 胎头吸引与产钳术临床应用及比较[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 26 (11) : 829-831. (0) |
[8] | Macleod M, Murphy DJ. Operative vaginal delivery and the use of episiotomy-a survey of practice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reland[J].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8, 136 (2) : 178-183. DOI: 10.1016/j.ejogrb.2007.03.004.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