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 是由Christopherson等于1952年首次报道的一种分化方向尚不明确的恶性肿瘤,临床少见[1]。现报告1例在我院诊断的实体型ASPS,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病例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水平。
病例资料 一、 病史与体格检查患者男,17岁,因发现右小腿包块半年于2015年8月3日入院。半年前患者发现右小腿有一包块,触之有搏动感,无疼痛感,无活动功能障碍,无发热,一直未予重视,未行处理。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右小腿内侧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7 cm×6 cm,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低,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右下肢无肿胀,感觉肌力正常。无关节红肿或强直,无杵状趾,无肌肉萎缩。其他部位未见明显肿块。
二、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49 g/L, 白细胞5.4×109/L, 红细胞5.2×1012/L, 血小板189×109/L, 中性粒细胞0.06, 淋巴细胞0.40。ALT 22.6 μ/L, 白蛋白47.4 g/L, 血糖5.13 mmol/L, 血尿素氮3.17 mmol/L, 血清肌酐55.3 μmol/L, 血钾4.1 g/L。尿常规、凝血功能未见异常。
三、 影像学检查MRI示右小腿中上段背侧肌肉内占位(图 1),病灶大小约3.9 cm×5.8 cm×6.0 cm,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欠均匀,邻近骨皮质完整,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考虑肿瘤性病变,血管源性可能性大。
8月8日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肿块部分楔形切除术并送病理检查。术中肿物在肌肉深层,包膜尚完整,游离肿物周围,上下似与神经相连,切开肿块包膜,见鱼肉状组织生长。手术切除的标本常规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3~4 μm厚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 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 Envision两步法染色和过碘酸-雪夫(PAS) 染色。
肉眼观察:5 cm×3 cm×2 cm灰黄组织一块,切面灰黄,均质,质中。
显微镜观察:低倍镜下,瘤组织呈实性弥漫片状生长并且被纤维组织分隔,未见明显的“腺泡状”或“器官样”的细胞巢,局部被纤维分隔呈结节状(图 2A),细胞巢之间有宽窄不等的血窦间隔(图 2B),可见血管内瘤栓(图 2C)。高倍镜下细胞边界清晰,大小和形状较为一致,呈多边形或者大圆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呈泡状,有明显的核仁,细胞核大小不齐,细胞浆呈嗜伊红颗粒状(图 2D)。
免疫表型:转录因子3(TFE-3核+,图 3),SMA部分(+),F8部分阳性,Vimentin少数散在(+),Ki-67约10%(+),上皮源性标记物PCK、CK18、EMA均(-),黑色素瘤相关标记物HMB-45、S-100、Melan-A均(-),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D56、SYN、CgA、NSE、GFAP均(-),其他标记物CD10、Pax-8、RCC、MyoD1、CD117、CD31、CD34、FLi-1、Desmin、H-Caldesmon、CD68均(-)。
特殊染色:PAS染色阳性,瘤细胞内可见针状或棒状结晶体(图 4)。
病理诊断:(右小腿) ASPS (实体型)。扩大切除肿物后,至撰稿日患者无瘤存活14个月。
讨论ASPS是一种分化方向未定的罕见软组织肉瘤,占软组织肉瘤的0.5%~1.0%[1]。实体型的ASPS更少。因为该肿瘤生长缓慢且无其他症状,在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
ASPS好发于青少年,发病高峰年龄为15~35岁。发病年龄低于5岁或超过50岁者少见。30岁以前女性与男性发病率比例为2:1,30岁以后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多发于头颈部,尤其是舌和眼眶,因为位置较表浅,且该肿瘤血管丰富,触之可有搏动感。儿童软组织肿瘤占儿童肿瘤的7%,是儿童颅外最常见的实体瘤[2]。成年人多发生于下肢,尤其是大腿和臀部,少数病例发生在头颈、眼眶、乳腺、子宫颈、肺、腹膜后、脑膜等,肿块多位于深部肌肉组织内,生长缓慢,无痛。2014年也有学者报道了1例面部发生的ASPS,肿瘤生长迅速[3]。
ASPS的肿瘤呈椭圆形、圆形或者结节状,可有包膜,四肢肿瘤不易发现,肿瘤直径平均为6~10 cm,位于头颈部的肿瘤易于发现,肿瘤大小多为1~3 cm[3]。切面呈灰白、灰黄,质地软而实,体积较大时可有囊形成或者出血、坏死。
在组织学形态上,ASPS分为经典型和实体型。经典型较常见,实体型少见。经典型是巢状或器官样生长方式,巢团内细胞黏附性差,去黏附形成腺泡样结构,肿瘤细胞大,呈多角形至圆形,界限清晰,胞浆丰富、嗜伊红,也可呈透亮外观,泡状核、核仁明显。实体型以实性弥漫的生长方式为主,出现索状结构,腺样或腺泡状不明显,瘤细胞核常偏位。实体型多见于婴幼儿和儿童,有学者认为实体型的肿瘤细胞群进一步成熟、去黏附,便形成了经典型[4]。实体型和经典型共有的组织学形态特征为:肿瘤细胞巢之间的纤维隔,瘤细胞均为上皮样细胞,瘤细胞间有大量血窦,常有脉管侵犯。
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在ASPS的辅助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献显示,70%~80%ASPS的胞质内可见到PAS阳性的针状或棒状结晶体[5]。本例PAS染色呈阳性。免疫组化在ASPS诊断方面的作用主要是排除其他组织学形态相似的肉瘤和癌。近年TFE3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作为ASPS的免疫组化诊断标记,尽管它在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但是通常水平较低,通过免疫组化手段难以检出。TFE3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对于Xp11.2易位/TFE3融合基因相关肿瘤(ASPS、Xp11.2易位相关性肾细胞癌) 具有高特异度和敏感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产生的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成为异常转录因子,只有TFE3核阳性才具有诊断价值,而TFE3胞质阳性可见于多种肿瘤,可能为非特异性着色。此外,近期研究认为一些与TFE3融合基因无关并且需要与ASPS鉴别的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副节瘤、肾上腺皮质癌等) 也可存在TFE3核表达[4]。临床应综合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特征、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ASPS[6]。
对ASPS的组织来源仍有较大争议,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猜测:肌细胞及神经源性、肾小球旁细胞源性、非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细胞源性。但没有一种假说能得到合理、全面的验证,因此腺泡性软组织肉瘤仍被归属为来源不明的软组织肿瘤。Giordano等[5]报道了ASPS具有特征性的不平衡染色体易位:der (17) t (X; 17)(p11.2;q25)。该染色体易位使得位于17q25上的ASPL基因N端区域与Xp11.2上的TFE3基因的C端相融合,可产生2种相应的ASPLTFE3融合基因转录本(1型及2型)。近年,ASPLTFE3融合基因检测已用作ASPS诊断的金标准。研究还表明,在ASPS石蜡标本中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ASPL-TFE3融合基因切实可行,具有较高敏感度及特异度,在形态不典型的ASPS病例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研究发现,ASPSL-TFE3融合蛋白能够通过MET原癌基因信号通路上调p21的表达,从而调节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促进ASPS的肿瘤进展[7]。
ASPS应与以下肿瘤进行鉴别诊断:①血窦丰富的肿瘤,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见于头颈部、纵隔及腹膜后等有化学感受器的部位,瘤细胞较小,颗粒较细,PAS染色无阳性结晶体,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如CD56、SYN、CgA、NSE;②血管(周) 源性肿瘤,血管源性肿瘤组织学形态与实体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不同,且细胞表达F8、FLI-1等标记物,易于鉴别;③胞浆嗜伊红或透亮的肿瘤,转移性腺癌常有异型的腺体结构,泡状软组织肉瘤的腺泡内缘不整齐,细胞较松散,不是真正的腺腔。另外,腺癌极少转移在肌肉内形成较大的瘤块,表达上皮标记物PCK、EMA。透明细胞肉瘤由透明或嗜伊红胞浆的上皮细胞组成,被胶原纤维分隔呈巢状。恶性黑色素瘤常发生在皮肤黑色素细胞,可见多处不等的黑色素沉积,即使是无色素型,亦可通过S100、HMB-45、Melan-A、MiTF免疫表型鉴别瘤细胞。
ASPS虽然生长缓慢,但是其预后较差,早期转移率却相当高,是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多见静脉受侵和血液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主要是肺,其次为脑、骨、肝等。研究发现,ASPS的预后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年龄、肿瘤大小和有无转移,年龄大于10岁者比小于10岁者预后差,肿块大于5 cm者比肿块小于5 cm者的预后差,出现转移的比未出现转移的患者预后差,未出现转移的儿童和青少年ASPS,5年生存率达80%,而有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8-9]。实体型预后较好,具体原因不明,可能是实体多发于婴幼儿或儿童,肿瘤部位多表浅,肿瘤体积较小,发现较早等缘故[10]。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治性切除原发及转移病灶,辅以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传统的化学治疗基本上没有治疗效果,而放射治疗可降低局部复发,但是不影响总体生存率[11]。本例患者术后随访14个月,未见明显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1] | Ferrari A, Sultan I, Huang TT, Rodriguez-Galindo C, Shehadeh A, Meazza C, Ness KK, Casanova M, Spunt SL. Soft tissue sarcoma across the age spectru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from 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database[J]. Pediatr Blood Cancer, 2011, 57 (6): 943-949. DOI: 10.1002/pbc.v57.6. |
[2] | 甄子俊. 儿童横纹肌肉瘤治疗进展[J]. 新医学, 2013, 44 (7): 437-441. |
[3] | Wang HW, Dai W, Qin XJ, Zhang CP. A new clinical manifestation for cheek alveolar soft-part sarcom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4, 72 (4): 817-822. DOI: 10.1016/j.joms.2013.10.019. |
[4] | Jaber OI, Kirby PA.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J]. Arch Pathol Lab Med, 2015, 139 (11): 1459-1462. DOI: 10.5858/arpa.2014-0385-RS. |
[5] | Giordano G, D'Adda T, Varotti E, Crovini G, Silini EM. Primary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of uterine corpus: a case report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ultrastructural study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 World J Surg Oncol, 2016, 14 (1): 24. |
[6] | 赵晓娟, 伍尧泮, 余深平, 陈应明, 李智.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3, 34 (5): 744-749. |
[7] | Ishiguro N, Yoshida H. ASPL-TFE3 Oncoprotein regulate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induces cellular senescence by up-regulating p21[J]. Neoplasia, 2016, 18 (10): 626-635. DOI: 10.1016/j.neo.2016.08.001. |
[8] | Wang M, Li J, Huan L, Meng F, Pang Q.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associated with lung and brain metastases: a case report[J]. Oncol Lett, 2016, 12 (2): 956-958. |
[9] | 刘巍峰, 郝林, 王涛, 宫丽华, 李远, 牛晓辉.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外科治疗的预后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 2015, 35 (2): 148-157. |
[10] | Cho YJ, Kim JY.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clinical presentation, treatment and outcome in a series of 19 patients[J]. Clin Orthop Surg, 2014, 6 (1): 80-86. DOI: 10.4055/cios.2014.6.1.80. |
[11] | Qiao PF, Shen LH, Gao Y, Mi YC, Niu GM.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and imaging results[J]. Oncol Lett, 2015, 10 (5): 2777-2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