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上可伴有缓慢心室率(安静状态下心室率<50次/分或有长R-R间期>2.5 s),患者如果出现心动过缓症状(黑矇、晕厥)或清醒时有长R-R间期>5 s,则需植入永久性起搏器,从而为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2]。既往认为,房颤患者如果合并心动过缓或长R-R间期,原因大致包括:迷走神经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减弱、房室结传导功能障碍、房室结隐匿性传导、电解质异常、药物中毒等[1]。但老年房颤患者长R-R间期的主要原因国内较少有实验研究报道。心率变异性(HRV)是一项描述心率稳定性的无创心电学检测,可以间接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动[3]。本研究通过观察合并长R-R间期的老年房颤患者HRV及血浆儿茶酚胺浓度,以探讨其心动过缓发生的原因。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就诊的老年房颤患者(年龄>60岁),排除:① 先天性心脏病;② 3个月内曾患AMI、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或脑血管意外患者;③ 神经系统疾病;④ 甲状腺疾病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⑤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且不能暂停5个半衰期以上者。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GMS300-3A动态心电图,记录平均心室率、大于2.5 s的长R-R间期。根据是否存在1次或多次大于2.5 s的长R-R间期将房颤分为伴长R-R间期组(病例组)及无长间期组(对照组)。HRV指标包括: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每5 min 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所占的百分比(pNN50)。
三、血液标本采集及儿茶酚胺检测清晨空腹卧床状态下,通过外周静脉穿刺获取静脉血4 ml,EDTA抗凝管采血,及时分离血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
四、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共纳入老年房颤患者98例,其基线资料见表 1。其中,伴有>2.5 s长R-R间期的患者共33例(病例组),无大于2.5 s长R-R间期的患者共65例(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及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等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病例组的24 h平均心室率低于对照组,病例组的HRV参数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分析Holter可知,有28例患者的长R-R间期发生于夜间,占84.8%。
病例组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分别为(30.2±20.6) pg/ml、(120.5±59.3) pg/ml,对照组为(41.8±26.7) pg/ml、(187.4±89.2) pg/ml,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肾上腺素=2.19,t去甲肾上腺素=3.89, P均 < 0.05)。
讨论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参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1]。老年人窦性心率缓慢与房颤发生风险密切相关,潜在的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和窦房结功能不良导致的心率减慢往往预示着房颤的发生[4]。房颤分为迷走神经介导和交感神经介导两类,而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更为常见,常发生在夜间或餐后,房颤伴发长R-R间期或心室停搏,往往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但是,老年房颤患者长R-R间期发生机制如何,较少见文献报道。
HRV是研究心脏自主神经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的无创性指标。本试验观察合并长R-R间期的老年患者HRV特征,以探讨其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特点。本研究共纳入老年房颤患者98例,伴长R-R间期的33例患者中,有84.8%的患者长R-R间期发生于夜间,符合迷走神经介导房颤的特征。
HRV参数分为时域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两大类,时域指标SDNN、SDANN主要反映自主神经功能整体的变化,交感神经亢进、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则SDNN值明显降低,而当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时,则SDNN值增高。而rMSSD、pNN50主要衡量迷走神经张力对心率的调控作用的大小。其中,SDANN指数由于反映每5 min R-R间期的平均值的标准差,与SDNN相比,更少受到漏搏、早搏等心律失常及人工干扰的影响,可以在房颤患者中运用[3]。Sosnowski等[5]研究发现,与窦性心律人群相似,房颤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发生、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心率增快等因素会伴发HRV的降低。同时,持续性房颤患者会发生活动耐量的显著降低和HRV的升高[6]。
本研究表明,病例组时域性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均高于对照组,提示长R-R间期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或)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同时,血清儿茶酚胺浓度降低,亦提示交感神经类内分泌激素释放减少,交感神经功能受抑制。
综上所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老年房颤患者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老年人迷走张力高,对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使用倍他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时需要动态观察心室率的变化,以避免长R-R间期的发生[7]。特别是白天迷走张力高的患者,控制心室率治疗更应慎重[8]。
本实验研究对象为住院患者,并非所有老年房颤病人的横断面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对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房颤患者,能否通过儿茶酚胺类药物治疗,仍需要进一步临床试验来评价。
[1] |
黄从新, 张澍, 黄德嘉, 曹克将, 陈柯萍, 陈明龙, 董建增, 华伟, 黄鹤, 江洪, 李莉, 刘少稳, 刘旭, 刘兴鹏, 刘育, 马长生, 马坚, 孟旭, 商丽华, 苏晞, 唐其柱, 王祖禄, 吴立群, 吴书林, 夏云龙, 杨杰孚, 杨新春, 杨延宗, 杨艳敏, 姚焰, 郑哲.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 29(5): 377-434. |
[2] |
张澍, 华伟, 黄德嘉, 王景峰, 吴立群, 杨杰孚, 曹克将, 黄从新,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起搏学会.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和建议(2010年修订版)[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 14(4): 245-259. |
[3] |
Kleiger RE, Stein PK, Bigger JT Jr. Heart rate variability: Measurement and clinical utility[J].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 2005, 10(1): 88-101. DOI:10.1111/anec.2005.10.issue-1 |
[4] |
O'Neal WT, Almahmoud MF, Soliman EZ. Resting heart rate and inciden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derly[J].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15, 38(5): 591-597. DOI:10.1111/pace.2015.38.issue-5 |
[5] |
Sosnowski M, Macfarlane PW, Tendera M. Determinants of a reduce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J].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 2011, 16(4): 321-326. DOI:10.1111/anec.2011.16.issue-4 |
[6] |
Puglisi A, Gasparini M, Lunati M, Sassara M, Padeletti L, Landolina M, Botto GL, Vincenti A, Bianchi S, Denaro A, Grammatico A, Boriani G, Insync Ⅲ Italian Registry Investigators.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worsen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ctivity and heart rate, as shown by a continuous monitoring by implantable biventricular pacemakers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J].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8, 19(7): 693-701. DOI:10.1111/jce.2008.19.issue-7 |
[7] |
王业松. 慢性心房颤动的治疗[J]. 新医学, 2013, 44(1): 3-7. |
[8] |
陈东方, 解鸣鸣, 田军, 席连英, 戢运云, 吴立荣. 伴长R-R间期心房颤动患者应用美托洛尔的安全性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 7(2): 237-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