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HUA)与痛风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UA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1]。在美国,5%~10%的成年人患有HUA;而在亚洲国家中,高达26.1%的男性与17.1%的女性罹患HUA[2]。我国HUA患者已达1.2亿人,且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1/3的HUA患者可出现痛风急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治疗方式和方案的多元化发展,在传统药物干预的同时,运动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得到广泛的关注。Dan'ko于1968年首次提出运动疗法有可能恢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1983年有日本学者指出,运动干预有降尿酸的潜在可能。2016年《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推荐意见中指出,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痛风的预防和治疗,痛风患者应遵循10条原则中就包括规律运动等建议[3]。尽管国内一些小规模研究证实运动对HUA患者有积极作用[4]。但仍然缺乏我国HUA患者运动现状的大规模研究,尤其是具体运动形式。运动对HUA患者痛风发作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为此,本研究通过详细、系统的问卷,深入了解HUA患者日常运动的现状,并探讨不同运动频次对HUA患者痛风发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广东广州、佛山、中山、惠州、茂名、东莞、韶关、珠海、深圳、肇庆、梅州等11个地区医院开展义诊收集到的809例HUA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因肿瘤、铅中毒、肾衰竭、淋巴增生性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溶血性贫血等导致的继发性HUA和痛风。本研究得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受检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诊断标准HUA的诊断参照2013年HUA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相关标准,痛风的诊断参照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的痛风分类标准。
三、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的横断面研究法。调查人员对每一病例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问卷评估,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从确诊HUA到调查时间为止的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次数、运动频次,其中运动指散步、跑步、太极拳、爬山、游泳等有氧运动,并对不同运动频次进行赋值:不运动为0,每月运动1~3次为1,每周运动4~6次为2,每日运动为3。对所有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测量其身高、体质量、血尿酸值等,计算BMI。其中BMI分为偏瘦(BMI < 18.5 kg/m2)、正常(BMI 18.5~24.9 kg/m2)、偏胖(BMI 25.0~29.9 kg/m2)、肥胖(BMI 30.0~34.9 kg/m2)、重度肥胖(BMI≥35.0 kg/m2)。将809例HUA患者根据血清尿酸水平分为轻度升高(420~480 μmol/L)组、中度升高(481~540 μmol/L)组、重度升高(>540 μmol/L)组,分析运动频次与HUA患者痛风发作之间的关系。
四、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总体比较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血清尿酸水平和不同运动频次者痛风发作率的两两比较均以Bonferroni法校正,即P不同血清尿酸水平 < 0.05/3=0.017、P不同运动频次 < 0.05/6=0.008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不同血清尿酸水平的HUA患者一般情况分析809例HUA患者中,血清尿酸水平轻度升高120例、中度升高145例、重度升高544例,见表 1。3组HUA患者的年龄、BMI、运动频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度升高组的男性比例低于重度升高组(P < 0.017),轻、中度升高组的痛风发作者比例均低于重度升高组(P均 < 0.017),见表 1。
血清尿酸轻度升高组中,4种不同频次运动之间的痛风发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升高组及重度升高组的患者中,4种不同频次运动之间的痛风发作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在中度升高组中,不运动者的痛风发作率高于每月1~3次运动者(χ2=7.579,P=0.006)。重度升高组中,不运动者和每日运动者的痛风发作率均高于每周4~6次者(χ2分别为9.706、6.011,P均 < 0.008),见表 2。
运动作为非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多个诊治指南推荐,包括2010年中国指南、2011年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指南、2012年ACR指南等。上述对于痛风的治疗策略是一致的,已从单纯的镇痛治疗,转变为疾病的综合管理,均强调非药物治疗的重要作用。其中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指导、戒烟、减肥、运动、治疗合并症等。
新近研究指出,适度的有氧运动达到而不超过阈值的程度,对HUA患者是有益的[5]。该研究纳入HUA患者和健康的志愿者,结果显示仅1~2次运动(1 600 m的慢跑,速度为0.35~0.60 s/m)并不能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在经过45 d的慢跑(每日1次),血清尿酸降低,血磷增加,血钙和甘油三酯均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单次有氧运动降低了血清三磷酸腺苷(ATP)、腺苷和次黄嘌呤水平(尽管在某些情况下不显著),长期有氧运动可通过加速ATP的周转率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血磷水平和降低血清腺苷的减少是可能的机制。另有报道指出,运动有助降低女性HUA的发生率[6]。Saladini等[7]对1 156名中青年志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血清尿酸是高血压病的预测因素,长期规律有氧运动有助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并降低高血压病发生率[7]。亦有研究显示,男性运动员血清尿酸水平低于非运动员,但在剧烈运动后出现尿酸值增加,可能是为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且在剧烈运动时减少氧化应激导致[8]。
既往研究均为针对运动对尿酸水平的影响,并未涉及运动对HUA患者痛风发作的影响。为寻找适合HUA患者的个体化运动干预方案,使运动治疗能在HUA/痛风综合治疗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HUA/痛风患者的全面健康管理,本研究根据HUA患者的尿酸水平进行分组,探讨运动频次对不同尿酸水平HUA患者痛风发作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血清尿酸水平下不同运动频次HUA患者的痛风发作情况存在差异:在轻度升高组HUA患者中,4种不同频次运动者间的痛风发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度升高组HUA患者中, 不运动者的痛风发作率高于比较每月1~3次运动者,其余运动频次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重度升高组HUA患者中,不运动与每日运动者的痛风发作率均高于每周4~6次者,其余运动频次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建议血清尿酸中度升高的HUA患者可采取每月1~3次的运动频次,重度升高的HUA患者可采取每周4~6次的运动频次,以减低痛风发作率。与传统的观念不同的是,不运动与每日运动这2种运动频次的痛风发作率在中、重度尿酸水平升高HUA患者中差异不明显,提示只有适度运动才能达到降低痛风发作率的目的。因本课题为横断面研究,在设计调查问卷时的形式为每日运动频次、每周运动频次和每月运动频次及运动方式,分析统计数据结构显示每周的运动频次最低值为4、最高值为6,每月运动频次最低值为1、最高值为3。2016年,Sim[9]发表了一篇论述大数据与循证医学关系的文章。该文提出,大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产生证据的方式,近年来发展迅速,大数据分析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大数据提供的证据存在一个显著的局限性,即根据某种算法,仅从数据本身来挖掘分析出结果,其真伪很难识别,存在的偏倚也无从得知。循证医学则重视一开始就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科学的设计、准确的测量和严格的实施,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偏倚的影响[10]。因此本研究在收集条目的设置上还有待完善。暂时没有长期跟踪随访的数据,也没有细化分析运动类型(有氧或抗阻)、强度和时间,以上的结论尚有待进一步证实。另外,本研究仅按血尿酸水平分层分析,而不同频次运动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别、不同BMI、不同病程、不同共患病等的差异意义有待日后更深入的探究。
[1] |
Kuo CF, Grainge MJ, Zhang W, Doherty M. Global epidemiology of gout: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J]. Nat Rev Rheumatol, 2015, 11(11): 649-662. DOI:10.1038/nrrheum.2015.91 |
[2] |
Lu W, Xu Y, Shao X, Gao F, Li Y, Hu J, Zuo Z, Shao X, Zhou L, Zhao Y, Cen X. Uric Acid produces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through activation of NF-κB in the hypothalamus: 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metabolic disorders[J]. Sci Rep, 2015, 5: 12144. DOI:10.1038/srep12144 |
[3] |
古洁若, 招淑珠.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达标治疗的必由之路--健康管理[J]. 新医学, 2017, 48(6): 365-368. |
[4] |
刘振华, 严鹏飞, 刘陪沛, 岳智超, 李辰, 李金明, 王建国, 代政学, 冯大跃. 高龄老人有氧运动与血脂及尿酸关系的研究[J]. 人民军医, 2014, 57(8): 840-841. |
[5] |
Yuan S, Zhang ZW, Li ZL. Antacids' side effect hyperuricaemia could be alleviated by long-term aerobic exercise via accelerating ATP turnover rate[J]. Biomed Pharmacother, 2018, 99: 18-24. DOI:10.1016/j.biopha.2018.01.052 |
[6] |
Liu L, Lou S, Xu K, Meng Z, Zhang Q, Song K.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 choices and hyperuricemia in Chinese men and women[J]. Clin Rheumatol, 2013, 32(2): 233-239. DOI:10.1007/s10067-012-2108-z |
[7] |
Saladini F, Mos L, Fania C, Garavelli G, Casiglia E, Palatini P.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prevents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 in young people with hyperuricemia[J]. J Hypertens, 2017, 35(5): 994-1001. DOI:10.1097/HJH.0000000000001271 |
[8] |
Huang C, Niu K, Kobayashi Y, Guan L, Momma H, Cui Y, Chujo M, Otomo A, Guo H, Tadaura H, Nagatomi R. An inverted J-shaped association of serum uric acid with muscle strength among Japanese adult m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3, 14: 258. DOI:10.1186/1471-2474-14-258 |
[9] |
Sim I. Two ways of knowing: big data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J]. Ann Intern Med, 2016, 164(8): 562-563. DOI:10.7326/M15-2970 |
[10] |
陈耀龙, 王琪, 曾小峰. 从循证视角探析大数据研究--痛风与高尿酸血症患者多中心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 2017, 56(3): 167-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