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壁黏膜下肿物以间质瘤为主,其次是平滑肌瘤、脂肪瘤、异位胰腺。对于较小的黏膜下肿物(如直径小于2 cm的间质瘤),既往以临床观察、内镜随访为主,但黏膜下肿物性质仅凭临床表现和临床影像学判断时有约30%的误诊率[1]。随着消化内镜治疗器械的进步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其衍生技术的成熟,对于部分直径小于2 cm的黏膜下间质瘤可在内镜下快速、安全、完整地切除,并获取最终病理活组织检查(活检)结果[2]。采用ESD技术切除胃壁黏膜下肿物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于胃壁缺损、特别是全层缺损的有效修复,创面修复的方式包括传统的止血夹夹闭术和新兴OTSC吻合夹闭合术[3-4]。止血夹适用于直径不超过10 mm的创面,OTS吻合夹虽能够闭合直径10~30 mm的创面,但价格昂贵。近年我院采用尼龙绳联合止血夹荷包缝合术修复ESD后胃壁缺损4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梅州医院(黄塘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尼龙绳联合止血夹荷包缝合术修复ESD后创面的4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常规胃镜检查时发现胃壁黏膜下有隆起性病变,病变直径均小于20 mm,需行ESD切除。男16例、女29例,年龄38~75岁、中位年龄56岁;病灶位于胃底31例,胃体6例,胃窦8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评估麻醉、手术风险,并由患者及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二、手术器械包括:Olympus GIF290J直射水胃镜,GIF260 2T双通道内镜、Olympus GF-UE260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Olympus En-dM2000微型超声探头,透明帽(ND-201-11802),电圈套器(SD-230U-20),Olympus HX-610-135钛夹及释放装置、Olympus尼龙绳及其释放装置、乐奥尼龙绳及其释放装置,美国Boston公司带有推送器的一次性使用止血夹2261,CO2控制器。
三、方法先行超声胃镜检查,确定胃壁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大小、起源层次、回声特点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然后按照标记(图 1A)、黏膜下注射、环周切开、剥离(图 1B)的ESD步骤切除黏膜下肿物,剥离过程中反复追加黏膜下注射,发现较小血管后以凝代切,若血管较粗,则热活检钳软凝模式离断。无论创面有无穿孔,ESD后均行内镜下尼龙绳联合止血夹荷包缝合修补胃壁缺损。
对缺损位于胃窦、胃体大弯侧及前壁的患者,无论创面有无穿孔,均选择双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操作时一个孔道送入尼龙绳系统、另一个孔道送入止血夹系统,收拢尼龙绳时,可以通过第2个活检孔道伸入异物钳,对于倒伏入荷包内的止血夹给予复位。对缺损位于胃体后侧壁及小弯侧、胃底且创面无穿孔的患者,选择单通道内镜下钩式尼龙绳联合止血夹荷包缝合,使用可重复开闭的止血夹在活检通道内固定尼龙绳(图 1C),而尼龙绳输送装置在活检孔道外与内镜并列进入胃腔,抵达胃壁缺损灶后,止血夹将尼龙绳固定于缺损灶边缘约0.5 cm正常黏膜处(图 1D)后,内镜与尼龙绳系统分离,可通过活检孔道进入异物钳纠正止血夹的位置,最后收拢尼龙绳,闭合创面(图 1E)。对缺损有穿孔尤其是穿孔面积较大者,选用单通道内镜下钩式尼龙绳荷包缝合术,使用可重复开闭的止血夹在活检通道内固定尼龙绳,并随内镜进入胃腔,抵达胃壁缺损灶后,止血夹将尼龙绳固定,且尼龙绳与内镜分离;通过内镜活检孔道送入钩式输送器,钩住尼龙绳尾部小套环,收拢尼龙绳,闭合创面。
四、观察内容记录手术情况及活检结果,术后1个月行电子胃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一、手术情况45例患者在行ESD时,1例术中发现属于腔外生长型,剥离困难,予荷包缝合创面后转外科择期手术切除(双通道内镜),1例术中发生大出血,以止血夹止血后转外科择期手术治疗;其余43例均通过ESD剥离胃壁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其中11例发生全层穿孔、3例需要腹腔穿刺减压。应用双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完成胃壁缺损修复17例,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14例,单通道内镜下钩式尼龙绳荷包缝合术12例。术后创面干净,充血、水肿程度轻。术后1个月后复查,43例患者的创面均愈合(图 1F),其中31例患者可观察到止血夹及尼龙绳从粪便排出,另12例患者未能清楚观察止血夹及尼龙绳有无排出,给予腹部X线检查,均未发现止血夹或尼龙绳残留。
二、活检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标本送病理活检,多数为间质瘤(33例),其次为胃体异位胰腺(4例)和平滑肌瘤(3例),具体为:胃底病灶31例,其中间质瘤30例、平滑肌瘤(距离贲门位置较远) 1例;胃体病灶6例,其中间质瘤3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瘤1例;胃窦病灶8例,其中异位胰腺4例、胃体腺体异常增生2例、平滑肌瘤及脂肪瘤各1例。
讨论胃壁黏膜下肿物以胃底或胃体多见,并以间质瘤为主,少数为平滑肌瘤[5-6]。虽然切除的肿物直径不超过2 cm,且病理均无高度恶性,但因为内镜下完整切除,并最终取得了病理结果,从而免除了患者担忧及长期胃镜随访的痛苦。笔者认为,对于有实力的内镜中心,遇到有愿望彻底摘除胃壁黏膜下肿物的患者,可行ESD摘除,但术前需要超声内镜检查排除血管切迹、壁外压迫及较大瘤体腔外生长[7]。
ESD后最主要的不良事件为穿孔。本研究45例ESD中,11例发生全层穿孔,均通过内镜下尼龙绳联合止血夹荷包缝合术实现快速修复,而对于固有肌层部分缺损的病例,也可以有效预防迟发性穿孔。故我们的经验是,在胃壁的ESD手术过程中,需要避免穿孔,但不必畏惧穿孔。内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应用是我们应对术中穿孔的有效措施。
内镜下尼龙绳联合止血夹的荷包缝合技术最早于2003年由日本学者首次介绍,当时采用的是双通道内镜[8]。在我国,由于双通道内镜价格昂贵,维修保养成本高,故许多基层消化内镜中心未有配备,且双通道内镜下在胃底、胃角、胃体后壁的缝合术中,由于尼龙绳系统对于内镜活动的限制,在止血夹环周固定尼龙绳的操作中尤其困难,远不及单通道内镜下的另2种荷包缝合方式的灵便、快速。本研究中的另2种缝合方式,采用普通内镜即可操作,适合应用于病灶位于胃体后侧壁及小弯侧、胃底、创面有穿孔尤其是穿孔面积较大者。
无论是双通道,还是单通道内镜下的荷包缝合技术,均需要内镜医师和助手的默契配合。在止血夹沿创面边缘固定尼龙绳的时候,使用止血夹4~6枚为宜,每个止血夹应距离缺损边缘约0.5 cm,止血夹之间相距1~2 cm。此时,需要操持尼龙绳系统的助手能够适当调整尼龙绳的位置,并保持尼龙绳不能从输送系统上脱落。有鉴于此,对于那些并未发生胃壁全层穿孔的病例,无论创面位置如何,我们尝试了单通道内镜下钩式尼龙绳荷包缝合的方式,由于内镜在胃腔的活动完全自由,且不需要助手太多的配合,所以操作简单、快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降低了内镜医师对于助手的依赖。
12例钩式尼龙绳荷包缝合的病例中,有3例发生了止血夹倒伏入荷包的病例,但1个月后复查腹部X线片,未见止血夹或尼龙绳的残留。对于全层缺损的病灶,需要警惕止血夹坠入腹腔,所以对于11例全层穿孔的患者,我们采用了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由于内镜与尼龙绳系统分离,活动不受限制,所以操作简单、快捷,特别是收拢尼龙绳的时候,可以内镜下全程监控,遇到止血夹倒伏入荷包的时候,通过内镜活检通道伸入提前准备好的异物钳予以复位。
综上所述,内镜下尼龙绳联合止血夹荷包缝合术修复胃壁膜下肿物ESD后创面缺损安全、有效,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无法进行严格的统计学对照分析,其远期临床应用价值和疗效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验证。
[1] |
Joensuu H, Eriksson M, Sundby Hall K, Hartmann JT, Pink D, Schütte J, Ramadori G, Hohenberger P, Duyster J, Al-Batran SE, Schlemmer M, Bauer S, Wardelmann E, Sarlomo-Rikala M, Nilsson B, Sihto H, Monge OR, Bono P, Kallio R, Vehtari A, Leinonen M, Alvegård T, Reichardt P. One vs three years of adjuvant imatinib for operabl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 randomized trial[J]. JAMA, 2012, 307(12): 1265-1272. DOI:10.1001/jama.2012.347 |
[2] |
徐昕, 王邦茂, 郑忠青, 刘文天, 常毅湘, 梁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1, 28(3): 142-145. |
[3] |
Willingham FF, Buscaglia JM. 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leaks and fistulae[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5, 13(10): 1714-1721. DOI:10.1016/j.cgh.2015.02.010 |
[4] |
Paspatis GA, Dumonceau JM, Barthet M, Meisner S, Repici A, Saunders BP, Vezakis A, Gonzalez JM, Turino SY, Tsiamoulos ZP, Fockens P, Hassan C.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atrogenic endoscopic perforations: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 Position Statement[J]. Endoscopy, 2014, 46(8): 693-711. DOI:10.1055/s-00000012 |
[5] |
Catalano F, Rodella L, Lombardo F, Silano M, Tomezzoli A, Fuini A, Di Cosmo MA, de Manzoni G, Trecca A.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submucosal tumors: results from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Gastric Cancer, 2013, 16(4): 563-570. DOI:10.1007/s10120-012-0225-7 |
[6] |
李宇, 孙晓滨.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J]. 新医学, 2008, 39(9): 623-625. |
[7] |
周岩冰.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7, 32(7): 549-522. |
[8] |
Matsuda T, Fujii T, Emura F, Kozu T, Saito Y, Ikematsu H, Saito D. Complete closure of a large defect after EMR of a lateral spreading colorectal tumor when using a two-channel colonoscope[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4, 60(5): 836-838. DOI:10.1016/S0016-5107(04)020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