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4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0-08-10
  

  • 全选
    |
    述评
  • 张文泉;牛丽君;李贵双
    . 2010, 41(8): 4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入治疗是先天性心脏病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并发症少、死亡率低。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该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特点、现状及进展,最后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改进措施。
  • 查房选录
  • 李彩霞;胡红莲
    . 2010, 41(8): 4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张 旦;王 磊;关玉庆;胡鸿雁;薛江华;苏国海
    . 2010, 41(8): 4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急诊PCI术前单次口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外周静脉血、病变相关冠状动脉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和STEMI患者69例,并将后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术前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n=36)和STEMI对照组(n=33)。分别于PCI术中抽取3组患者的病变相关冠状动脉血,术后立即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各组MCP-1和MIF浓度;并统计术后3个月内各组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STEMI组外周和病变相关冠状动脉血中MCP-1、MIF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阿托伐他汀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低于STEMI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和STEMI对照组患者病变相关冠状动脉血中MCP-1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P<0.05),而MIF水平无明显区别;阿托伐他汀组术后3个月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TEMI对照组。结论:STEMI患者术前单次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外周血和病变相关冠状动脉血MCP-1和MIF水平及3个月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王学群;陈海昕;陈 斌;崔 毅
    . 2010, 41(8): 5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适应证、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经普通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病例,均拟诊为上消化道间质瘤或平滑肌瘤,病灶≤1.2 cm,呈内向型生长。所有病变均采用橡皮圈套扎法治疗,术后常规口服PPI并于术后两周复查胃镜。结果:共46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直径0.5~1.2 cm,平均(0.9±0.2)cm。病变位于食管19例(41%)、胃20例(44%)、十二指肠7例(15%);位于固有肌层24例(52%)、黏膜肌层22例(48%)。45例完成了套扎,1例因不能耐受手术中途放弃套扎。术后2周复查胃镜显示43例病变完全脱落,1例部分脱落,病变变小,1例胃低穿孔未复查胃镜。1例术后5 d内出现一过性少量黑便,1例术后第1天出现胃底穿孔。治愈率为94%(43/46),并发症发生率为4%(2/46)。结论:内镜橡皮圈套扎术治疗符合适应证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易行。
  • 陈小良;李建忠;曾利娴;郑丰平;田 虹;文卓夫;吴 斌
    . 2010, 41(8): 5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消化道良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奥林巴斯Q260和H260系列内镜检查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并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活组织检查。结果: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检查发现331例为良性病变或外压性改变,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85.7%(48/56);间质瘤82.6%(19/23);息肉样病变73.3%(11/15);异位胰腺85.0% (17/20);脂肪瘤100%(3/3)。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5例(49.8%)、食管79例(23.9%)、十二指肠50例(15.1%)、结肠26例(7.9%)、直肠11例 (3.3%),未发现病变17例。病变性质依次为平滑肌瘤150例(45.3%)、囊肿54例(16.3%)、外压性改变37 例(11.2%)、异位胰腺34例(10.3%)、间质瘤26例(7.9%)、息肉样变15例(4.5%)、血管瘤6 例(1.8%)、脂肪瘤5例(1.5%)和脓肿4例(1.2%)。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良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刘相富;范蕊芳;黑子清;林东军;黄品婕;袁 青
    . 2010, 41(8): 5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对HBV的灭活效果。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抽取其静脉血并使用亚甲蓝光化学法进行HBV灭活,以500μmol/L亚甲蓝灭活病毒1.5 h后评价灭活效果,并检测灭活前后红细胞功能。结果:患者血液中HBV DNA拷贝数由灭活前的(1.19×107±1.23×106)copies/ml减少至灭活后的(3.46×105±5.01×104)copies/ml(P<0.05);红细胞丙二醛由灭活前的(2.5±0.2)mmol/L增加至灭活后的(9.1±1.7) mmol/L(P<0.05),而2,3-二磷酸甘油酸、Na+K+-ATP酶 、Ca2+-ATP酶、Mg2+-ATP酶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等无明显变化。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能使血液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载量有所降低,对红细胞功能无明显影响。
  • 江小平;李芳萍
    . 2010, 41(8): 5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性激素变化情况。方法: 53例男性T2DM患者按有无合并NAFLD分为脂肪肝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检测两组性激素水平、糖脂代谢指标及氨基转移酶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脂肪肝组HDL-C、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卵泡刺激素(FS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三酰甘油、ALT、AST、雌二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睾酮、黄体生成素、催乳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T2DM男性患者相比,T2DM伴NAFLD男性患者雌二醇较高,SHBG、FSH降低。
  • 梁银杏;葛辉;廖松洁;姚晓黎
    . 2010, 41(8): 5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符合E1 Escorial诊断标准的20例ALS患者(ALS组)和15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双小指展肌、胫前肌TMS-MEP 测定。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性损害的判断标准为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延长、安静状态双侧皮层刺激MEP未引出或易化状态至少一侧皮层刺激MEP未引出;CMCT侧间差增大为可疑异常。对两组患者的MEP中枢异常进行比较。结果: ALS患者小指展肌易化状态、安静状态CMCT、胫前肌易化状态CMC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ALS患者TMS-MEP中枢性损害的出现率为60%,主要表现为CMCT延长和MEP引不出,分别占50%(10/20)和50%(10/20),如将CMCT侧间差增大者计入,则总异常率提高到75%。按诊断级别分组后,临床确诊、拟诊和可能的ALS患者的MEP中枢性损害出现率分别为87.5%、71.4%和60%,单纯CMCT侧间差增大而无其他异常仅见于拟诊或可能的ALS患者。结论: MEP中枢性异常对于辅助拟诊或可能的ALS,可以帮助确立上运动神经元受累。单纯CMCT侧间差增大可能发生于早期患者,有助于发现轻度或亚临床上运动神经元病损。
  • 孟家晓;龙显荣;余庭山
    . 2010, 41(8): 5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老年肺部病变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CT表现,探讨CT在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老年肺部病变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CT资料。结果 72例中恶性肿瘤31例(43%),肺结核28例(39%),肺部炎性病变13例(18%)。单侧胸腔积液45例,双侧胸腔积液27例,包裹性胸腔积液26例;中、大量胸腔积液多为恶性肿瘤(58%)。上肺叶病灶合并胸腔积液者多为肺结核(92%),下肺叶病灶合并胸腔积液者多为恶性肿瘤(59%)。不规则胸膜增厚、纵隔胸膜增厚者多为恶性肿瘤(80%)。结论 详细分析胸腔积液、原发病灶和胸膜增厚的CT特征,对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很大帮助。
  • 魏涧琦;葛 缅;陈景晖;周少丽;黎尚荣
    . 2010, 41(8): 5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苏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感觉、运动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并与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对比。方法: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6例,按不同麻醉药物分为B组(布比卡因8 mg)、R组(罗哌卡因12 mg)、RS组(罗哌卡因9 mg复合苏芬太尼5 μg) 3组。观察记录麻醉前、注入麻醉药物后基本生命征,感觉阻滞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术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B组血流动力学波动最大,R组波动较B组稍小,但与B组无明显差异,RS组波动最小,与B组有明显差异(P<0.05)。RS组感觉阻滞效果最佳,B组次之,R组最差。B组较其余两组运动阻滞程度高,恢复时间长(P<0.05),RS组运动阻滞程度与R组无明显差异,但恢复最快(P<0.05)。RS组患者有明显的镇静表现,镇静评分较其余两组高(P<0.05),B、R组未出现明显镇静。RS组恶心、呕吐、寒战、术中牵拉痛发生率较B组明显下降(P<0.05),但瘙痒发生率高于B、R组(P<0.05)。结论: 剖宫产患者罗哌卡因9 mg复合苏芬太尼5μg腰硬联合麻醉有良好的镇痛及肌松效果,且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肌松恢复迅速,术中不良反应少,并可以起到一定的术后镇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邱海江;高宗银
    . 2010, 41(8): 5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葡萄膜炎患者(Vogt-Kayanagi-Harada综合征26例, Behcet’s病21例,特发性全葡萄膜炎11例,急性前葡萄膜炎7例,中间葡萄膜炎3例,交感性眼炎2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外周血EB病毒DNA,并进行比较。结果:26例Vogt-Kayanagi-Harada综合征患者中有6例检测到EB病毒DNA,阳性率为23%,其他类型的葡萄膜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均未检测到EB病毒DNA。结论:EB病毒感染或潜伏感染再激活可能与Vogt-Kayanagi-Harada综合征的发病有关。
  • 王德娟;邱剑光;王文卫;方友强;罗建斌;高 新
    . 2010, 41(8): 5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管缝线双层皮内缝合法修补儿童先天性尿道下裂重建术后尿瘘的疗效。方法:需行尿瘘修补术的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45例,均采用5-0血管缝线皮内缝合皮肤及尿瘘上皮各层,术后12 d拆除双层血管缝线。结果:尿道远、中、近端单瘘修复成功率分别为75%、92%、89%,多瘘成功率81%,所有病例总失败率16%。失败的7例中5例在半年后再次适用此法修补尿瘘成功,2例再次行尿道下裂重建手术成功。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3年(中位数2年),无尿瘘复发。结论:血管缝线双层皮内缝合法对先天性尿道下裂重建术后尿瘘治疗效果尚可。
  • 惠 俐;程宁新;陈元良;李 平;李 燕
    . 2010, 41(8): 5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Tanzer-Brent分期法(分期法)全耳再造术和乳突皮肤完全扩张法(扩张法)全耳再造术两种术式并发症的好发种类。方法:对47例小耳畸形患者行分期法全耳再造术,14例小耳畸形患者行扩张法全耳再造术,统计两种不同术式并发症的种类。结果:行分期法全耳再造术患者出现并发症9例(19%,9/47),其中耳软骨支架外露3例,感染1例,颅耳角狭窄3例,耳廓小于健侧耳2例;行扩张法全耳再造术出现并发症7例(50%,7/14),血肿3例,耳软骨支架外露2例,扩张期外露2例,颅耳角狭窄1例。分期法全耳再造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扩张法(P﹤0.05)。结论:两种术式比较,分期法并发症较少,血肿形成、耳软骨支架外露、感染、耳颅角狭窄、再造耳小于健侧耳等是全耳再造术常见的并发症。
  • 李玉霞;江 珊
    . 2010, 41(8): 5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影响。方法:40只远交群(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每组10只。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大鼠通过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制成心肌肥厚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同期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模型制作成功后,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4 mg/kg,每日1次灌胃;卡托普利组予卡托普利60 mg/kg,每日1次灌胃,其他两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测定4组的全心质量指数(全心湿质量与体质量比)、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湿质量与体质量比),采用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胶原含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2、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心肌肥厚指数、胶原含量及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卡托普利组大鼠心肌组织胶原含量、MMP-2及MMP-9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卡托普利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减轻心肌肥厚后心肌组织的纤维化程度,这一效应可能与其降低心肌中高表达的MMP-2、MMP-9有关。
  • 鹿寒冰;李晓宾;安晓雷;李传玲
    . 2010, 41(8): 5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6例SC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年龄15~67岁,中位年龄61岁,亚急性或慢性病程,病变主要累及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以四肢感觉异常、共济失调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患者合并植物神经损害,少部分合并有皮层下白质的脱髓鞘病变。MRI、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维生素B12是SCD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
  • 许 鸣;张 智;张 珍;李泽泳;付延玉
    . 2010, 41(8): 5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蛋白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40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和40名肝功能正常的健康人(健康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 DNA,采用逆转录巢式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白蛋白mRNA表达。结果:CHB组50例患者中,血清HBVDNA阳性30例(60%);PBMC白蛋白mRNA阳性19例(38%)。肝硬化组40例患者中,血清HBV DNA阳性31例(78%);PBMC中白蛋白mRNA阳性14例(35%)。健康对照组PBMC白蛋白mRNA阳性2例(5%)。CHB及肝硬化患者的HBV DNA及PBMC中白蛋白mR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HB组活动期和肝硬化组失代偿期患者PBMC白蛋白mRNA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PBMC中白蛋白mRNA的阳性表达与肝细胞的损害程度有关,且具无创性,可考虑作为慢性肝病进展的辅助参考指标之一。
  • 伍运生;熊国强;陈出新
    . 2010, 41(8): 5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柳氮磺吡啶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病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45例溃病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5例。A组采用中药(基本成份有苦参30 g、白及30 g、白术15 g、白芍15 g、枳壳15 g、罂粟壳15 g、炮姜10 g)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1次,6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2 d,共治疗4个疗程;B组口服西药柳氮磺吡啶1.0 g/d,治疗30 d;C组口服柳氮磺吡啶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疗程同A组。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0%,B组总有效率为67%,C组总有效率93%,C组与A、B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复发3例,B组6例,C组1例,C组复发率明显低于A、B组(均为P<0.05)。结论:柳氮磺吡啶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无明显不良反应,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阳建会
    . 2010, 41(8): 5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胃镜改良法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改良组采用胃镜与双气囊导尿管捆绑,外面套透明无毒聚乙烯塑料管,发现出血病灶后往双气囊导尿管注入气体20~30 ml,将气囊压迫在出血点上,阻断血流和减轻水肿,再经胃镜活组织检查道插入夹闭器及安放于前端的金属钛夹,直视下伸出钛夹并张开最大,调整角度,对准病灶,收紧并断离金属钛夹,金属钛夹即将病灶连同附近组织紧箍,彻底截断血流。对照组在胃镜下直接使用金属钛夹止血。计算两组一次性钳夹止血成功率及7 d再出血率,6周后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结果:改良组一次性止血成功率为100%,7 d无再出血病例;对照组一次性止血成功率为89%,7 d复查胃镜再出血3例(11%),两组一次性止血成功率、7 d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均为100%(P>0.05)。结论:胃镜改良法先压迫后使用金属钛夹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一次性止血成功率高,不易发生再出血,值得临床推广。
  • 邓慧延;杨 峻;廖艳霞 ;陈燕霞
    . 2010, 41(8): 5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严重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严重MAS患儿在呼吸支持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予外源性PS,给药时间为出生后6~24 h(中位时间l4 h),初始用量为100~200 mg/kg,8~12 h后重复剂量给药,共给药2次;给药方式为气管内给药。另选择15例应用相同呼吸支持及常规治疗的前期病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结合功能及转归。结果:治疗1 h、12 h、24 h后,两组患儿的氧结合功能均比治疗前改善,其中治疗组各时点的动脉/肺泡氧分压分数(a/APO2)均高于对照组,氧结合指数(OI)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分别于12 h、17 h各死亡2例,24 h病死率为14%,对照组治疗后14 h死亡1例、18 h死亡1例、22 h死亡2例,24 h病死率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存活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患儿的住院费用相近(P>0.05)。结论:PS能有效地改善MAS患儿氧结合功能,且安全性好。
  • 柳瑞凤;李 江;张雪莲
    . 2010, 41(8): 5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联合硫普罗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硫普罗宁200 mg/d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 5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纤维化指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除透明质酸外,其他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参酮ⅡA联合硫普罗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不良反应少。
  • 丘亮辉;赖江峰;刘涛
    . 2010, 41(8): 5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延平;叶静萍;成路林;黄绍宽;陈盛强
    . 2010, 41(8): 5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238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系。方法:运用PCR检测66例AD患者(AD组)及143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TNFα-238基因多态性。结果:AD组TNFα-238 G/G、G/A、A/A表型频率分别为: 0.9394、0.0606、0.0000,对照组分别为0.8881、0.0420、0.0000;AD组TNFα-238 G、TNFα-238 A基因频率分别为0.9697、0.0303,对照组分别为0.9790、0.0210;TNFα-238各种基因型频率在AD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TNFα-238基因多态性与AD可能无明显相关性。
  • 综述
  • 文光旭;马洪升
    . 2010, 41(8): 5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气囊扩张、手术治疗等。食管支架治疗是近年开展的一项新的治疗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及较好的疗效,是一种有较好前景的治疗方法。该文对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晓燕;高翔
    . 2010, 41(8): 5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黄娴娴;刁惠波;唐倩
    . 2010, 41(8): 5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