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10
  

  • 全选
    |
    述评
  • 张文泉;王咏梅;李贵双
    . 2011, 42(1):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来外科手术一直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治疗的金标准。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先心病的介入治疗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很多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虽然大多情况下介入治疗能顺利完成,但并发症时有发生,介入手术仍存在相当的风险。先心病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有心脏、大血管穿孔和心包压塞,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瓣膜关闭不全,残余分流与溶血,血管并发症和拔管综合征等。该文分析了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诊断、处理和预防。
  • 医生手记
  • 谢 峰
    . 2011, 42(1): 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查房选录
  • 王芸芸;彭爱华;张祥忠;张国材
    . 2011, 42(1): 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
      患者男,31岁,因反复发热1月余于2010年6月28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0℃,外院予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改善,仍有反复发热,热型不规则,发热时伴轻度头痛、腰痛、乏力,退热后无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AST 、ALT增高,腹部CT显示胰周渗出、脾大。因仍反复发热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查因”收入我科。病程中患者有盗汗,无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肿痛,无皮疹、皮肤瘙痒,无黄疸,大小便正常,食欲、精神尚可,发病以来体质量减轻5 kg。起病前有食生鱼片史,有旅游史。
    体格检查:体温波动于36.5℃~39.0℃,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5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身皮肤无皮疹、出血点、黄染,咽充血,左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可见少量白色分泌物。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0次/分,心律整齐,无杂音。腹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3 cm可触及,质中,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33 g/L,红细胞4.6×1012/L,白细胞6.5×109/L,嗜酸性粒细胞1.26×109/L,血小板173×109/L;肝功能AST 83 U/L,ALT 108 U/L;腹部CT示胰周渗出积液、脾大;梅毒、HIV、肝炎系列检查阴性。
  • 论著
  • 孙江文;谭健锹;宣 冀;赵 毓
    . 2011, 42(1):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接受标准化药物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PON1)活性的演变规律,评价标准化药物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PON1活性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对2008年7月-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标准化药物治疗,于治疗后的第1日、第5日、第10日和第15日检测患者血清PON1的活性;选取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第1日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87±3)?mol/(min·ml)对比(105±8)?mol/(min·ml),P<0.05)],该组患者治疗后第1日、第5日PON1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PON1活性表现出显著的提升作用开始于第10日,从第1日的(87±3)?mol/(min· ml)到第10日的(92±5)?mol/(min·ml),再到第15日的(95±7)?mol/(min·ml)(P< 0.05)。结论:接受标准化药物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PON1活性升高,其活性的演变可能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关。
  • 郭 皓;田 青;王 玮;李勇国;张鸿青;杨达宽;胡大春;杨悦林
    . 2011, 42(1):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AASI)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测量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并计算S-AASI,检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肌酐(NAG/Cr),化验血清肌酐并计算Ccr。根据S-AASI的四分位数将受试者分为A、B、C、D 4组。比较4组患者各参数的差别,并行S-AASI与尿NAG/Cr等参数的多元相关回归分析。结果:①4组的年龄随S-AASI水平的增高依次增高(P <0.05)。A、B组高血压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C、D组高血压病程依次延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4组之间的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4组尿NAG/Cr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增高,而Ccr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AASI与尿NAG /Cr (β= 0.470,P<0.01)、Ccr (β=-0.322,P<0.05)具有相关性。尿NAG/Cr每增加1 IU/g,S-AASI相应增加0.005;Ccr每降低1 ml/min/1.73m2,S-AASI相应增加0.003。结论:S-AASI可作为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预测指标。
  • 徐远达;黎锐发;许继平
    . 2011, 42(1):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应用同步变压人工呼吸装置时不同体位下稳定期COPD患者和正常人膈肌功能的变化。方法:9名健康志愿者和12例稳定期COPD患者,在同步变压人工呼吸装置上随机使用4种不同体位(仰卧位、悬空俯卧位、托平俯卧位、同步悬空俯卧位),每种体位观察10 min,观察受试者的心率、呼吸频率、SaO2、PaCO2,记录其潮气量、肺泡通气量(VA)、无效腔气量/潮气量(VD/VT)、最大吸气流量(PIF)、最大呼气流量(PEF)等呼吸动力学指标,以及跨膈肌压及膈肌肌电压等膈肌功能指标.结果:在同步悬空俯卧位时的健康志愿者和稳定期COPD患者呼吸频率分别是(15±4)次/分和(14.8±3)次/分,是4种体位中最慢的;潮气量分别是(585±151)ml和(616±121)ml,是4种体位中是最大的,与其他体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膈肌压分别是(14.6±2.6)cm H2O和(8.6±2.6)cm H2O,是4种体位中最小的,与其他体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膈肌肌电压分别是(12.2±10.1)μV和(76.4±38.9)μV,是4种体位中最高的。稳定期COPD患者在同步悬空俯卧位时VA高于生理仰卧位(P>0.05),VD/VT、PIF及PEF略低于生理仰卧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志愿者或稳定期COPD患者在同步变压人工呼吸装置上应用同步悬空俯卧位,可以降低呼吸频率,减少生理无效腔,在不增加呼吸做功的基础上,以最低的跨膈压改善膈肌的运动能力,使潮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显著增加。
  • 成媛媛;唐茂芹
    . 2011, 42(1):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63例焦虑障碍患者和16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和一般情况调查评定。分析比较检测结果。结果:焦虑障碍患者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的SAS、SDS、PSQI评分均与WHOQOL-BREF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值-0.344~-0.627,P<0.01)。结论:焦虑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一般正常人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睡眠质量等都影响其生活质量。
  • 储冰峰;张生来;刘颖斌;全志伟;张文杰
    . 2011, 42(1): 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开放性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技术及效果。方法:612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均采用超声刀行开放性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分析术后的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手术切口2~5 cm,平均4 cm;手术时间25~9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3~60 ml,平均10 ml;术后引流量0~60 ml,平均25 ml;术后住院时间1~3 d,平均2 d。术后无1例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低钙性抽搐等并发症。结论:运用超声刀进行开放性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从而减少创伤,同时具有美容效果。
  • 黄胜华;颜 玲;胡志奇;郭 栋;罗艳香
    . 2011, 42(1): 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改良单根毛囊分离法治疗毛发缺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眉毛稀疏16例、会阴毛发稀疏9例患者,采用改良的单根毛囊分离法分离出单根毛囊后植入,每例单侧全眉种植约150~200个移植体,会阴部种植约500~600个移植体。随访其疗效。结果:25例患者随访3~12个月,行发成活率达90%~95%,植入区外观自然,瘢痕不明显。结论:眉部和会阴部单根毛发移植术中采用改良的单根毛囊分离法,能便捷得到更多完整单根毛囊,从而提高供区毛发的使用率。
  • 赵文鹏;马玉英;豆周林;王占青
    . 2011, 42(1): 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研究甲泼尼龙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病理学改变的作用,探讨甲泼尼龙对百草枯中毒大鼠早期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 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甲泼尼龙15 mg/kg组(C组)、甲泼尼龙5 mg/kg组(D组)。B、C、D组采用百草枯22 mg/kg腹腔注射一次性染毒,C、D组从染毒后2 h开始,分别予腹腔注射甲泼尼龙15 mg/kg和5 mg/kg,每日1次,同期A、B组用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每日1次,至处死前。染毒后24、72、168 h分批处死大鼠,每组每时间点6只,摘取肺脏,制备肺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行肺损伤评分。结果:光镜下C、D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比B组轻,其中以D组减轻最为明显。染毒后24 h C、D组的肺损伤评分明显低于B组(P均<0.05);72 h D组的肺损伤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而B、C组的肺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8 h B、C、D组的肺损伤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其中C、D组的肺损伤评分明显低于B组(P均<0.05),C、D组的肺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龙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小剂量(5 mg/kg)甲泼尼龙优于常规剂量(15 mg/kg)。
  • 宋国祥;夏小平;唐香成;蔺红梅
    . 2011, 42(1): 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并比较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动物模型RCS大鼠与SD大鼠视网膜及光感受器细胞形态学差异。方法:取变性中期(日龄30 d)RCS(RCS-p+ rats)大鼠及SD大鼠各8只,断颈处死后取新鲜眼球,于80%乙醇、40%甲醛和95%冰醋酸混合固定液(85:10:5)中固定24 h,垂直切开眼球,常规乙醇脱水,石蜡包埋,作经线方向4 μm的垂直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两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和结构,显微镜测微器测定两组光感受器细胞外核层厚度,记录外核层细胞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RCS大鼠和SD大鼠视网膜形态学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光感受器细胞层菲薄(P<0.05),细胞核数目减少。 结论:视网膜色素变性动物模型RCS大鼠视网膜厚度、外核层变薄,光感受器细胞减少,这很可能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 王 旭;姚 瑶
    . 2011, 42(1): 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皮下埋植化学治疗泵及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给药在卵巢恶性肿瘤术后腹腔化学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卵巢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化学治疗泵组及超声引导穿刺组各35例,分别采用皮下埋植化学治疗泵及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给药,比较两组完成腹腔化学治疗疗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化学治疗泵组完成腹腔化学治疗151例次,穿刺一次成功143例次(94.7%),超声引导穿刺组完成腹腔化学治疗199例次,均一次性穿刺成功(100%),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化学治疗泵组(P < 0. 01)。化学治疗泵组因化学治疗泵原因终止该种方式腹腔化学治疗者6例(17%),超声引导穿刺组35例均完成全疗程腹腔化学治疗(100%),超声引导穿刺组全疗程完成率明显优于化学治疗泵组(P < 0. 05)。化学治疗泵组发生并发症6例(17%),超声引导穿刺组无1例发生感染、出血、肠穿孔、膀胱损伤,未发现腹腔穿刺部位肿瘤转移等并发症,超声引导穿刺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化学治疗泵组(P <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给药用于卵巢恶性肿瘤腹腔化学治疗,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化学治疗疗程完成率高,并发症少,其临床应用价值高于皮下埋植化学治疗泵。
  • 徐 磊;方诗元;王叙进;孙建皖
    . 2011, 42(1): 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对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73例CSM患者随机分为甲泼尼龙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甲泼尼龙组:术中脊髓减压前15 min应用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冲击治疗,根据患者体质量决定用量,体质量不超过50 kg的患者甲泼尼龙用量为1 500 mg,超过50 kg的患者甲泼尼龙用量为2 000 mg,该剂量在15 min内滴完,45 min后以甲泼尼龙 2 000 mg维持用药23 h。对照组:术中脊髓减压前15 min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术后予20%甘露醇250 ml加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2次/日,连用3 d。两组患者均予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及予支持治疗。根据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1个月及6个月时甲泼尼龙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68±8)%、(73±6)%、(84±8)%对比(44±8)%、(60±8)%、(71±7)%,P均<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消化道出血,对照组有6例出现神经症状反跳现象。结论:围手术期短期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能促进CSM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且应用安全。
  • 冼克聪;汤树洪;甘渭河;梁 敏;李国平
    . 2011, 42(1):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窥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治疗颅内血肿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神经内窥镜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治疗98例脑出血患者,观察术后3 d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98例神经内窥镜下血肿清除手术时间为35~95 min,中位时间57 min;术后即刻行CT检查示血肿清除率达90%以上38例(39%),术后24 h复查CT显示69例(70%)血肿清除率达70%以上,另29例(30%)血肿清除率40%~70%;术后3 d患者意识清醒、症状改善68例(69%),无明显改善25例(26%),未好转反加重5例(5%)。所有患者于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支持等治疗,术后出现发热35例,予对症治疗后体温均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无继发出血、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神经内窥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脑内出血,且不良反应少,近期疗效较好。
  • 徐政全;陶建萍;何小苗
    . 2011, 42(1): 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终末期肾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并发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口服,每日3次,每次2颗(每颗22.5 mg),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及含服硝酸甘油的剂量(片/月)、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心绞痛发作前后心电图ST段变化;以及肾功能(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心率、血尿素氮、血清肌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对终末期肾病心绞痛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硝酸酯类、钙拮抗药、β受体阻断药等药物有协同作用。
  • 郑卓敏;张忠云;钟喜廷;庄泽平;黄芸珊
    . 2011, 42(1): 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行床旁经皮肾穿刺造瘘在梗阻性肾积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5例中、重度梗阻性肾积水患者(116侧肾脏)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床边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结果:95例均穿刺造瘘成功,其中双侧患肾同时置中心静脉导管21例。一次穿刺成功94侧(81%),两次穿刺成功22侧(19%)。穿刺操作时间8~15 min,穿刺时自管周流出的血液均小于5 ml。穿刺过程无意外损伤及并发症发生,术后的引流均通畅,无发生造瘘管脱出。引流后,20例脓尿患者尿液变清,25例血尿患者尿液颜色转淡,10例发热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引流后1周,血清肌酐下降,肾脏超声检查未见明显血肿。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床边经皮肾穿刺造瘘安全、有效。
  • 林秀英;韩振东;王佳勇;崔 尧;张忠太
    . 2011, 42(1): 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依曲替酸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皮肤鳞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皮肤鳞癌细胞株SCC13为研究对象,采用四唑盐比色法观察依曲替酸对SCC1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ELISA法及Annxin-V和PI结合试验检测凋亡的诱导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以证实凋亡的发生。结果:随着依曲替酸浓度的增加,SCC13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凋亡程度升高;在相同的作用浓度下,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增殖抑制及凋亡作用明显增强,呈时间依赖性(P均<0.05)。对照组早期凋亡率仅为6.2%,1×10-5mol/L的依曲替酸处理SCC13 72 h后,细胞早期凋亡率为2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经依曲替酸处理的SCC13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征象。结论:依曲替酸具有抗皮肤鳞癌细胞生长及诱导凋亡作用。
  • 彭 亮;谢仕斌;高志良
    . 2011, 42(1):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广东省感染性疾病专科的现状。方法:以书面问卷形式向全省103个感染病专科(医院)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科室规模、人员状况、疾病分布情况、继续教育情况、工作负荷、科研成果和医师建议等。结果:大部分的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疗资源集中在广州、深圳、珠三角地区,而粤北、粤西、粤东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疗资源相对较欠缺。总病床数为2 653张,住院面积为81 870 m2。感染性疾病科年门诊量为1 224 613人次/年,肝病门诊为253 800人次/年。总出院人数为44 968人次/年。共803名医务人员,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称分别11.3%、33.0%、28.9%、26.8%;博士、硕士、学士、大学专科、大学以下学历分别占8.2%、18.6%、58.2%、8.5%、6.7%。接受继续教育主要依靠参加医院组织的培训(60.8%)及全国/省/市学术活动(38.3%),外院进修及出国学习分别占0.6%及0.3%。获得课题172项,其中国家、省、市级及横向课题分别占10.5%、42.4%、45.9%及1.1%。获得科研成果58项,发表文章1 497篇。平均工作时间超过9 h/d,值班超过1次/周。结论:广东省内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疗资源分布集中在中心城市,偏远地区分布较少。感染性疾病专科人员结构基本合理,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工作负荷较重,外院进修和出国学习的所占比例较低,省部、市级的基金和成果较多,国家级的高层次的基金和成果尚待加强。
  • 病例报告
  • 陈 洁;林 曲;董 敏;吴祥元
    . 2011, 42(1):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癌并发非内分泌器官癌的发病率较低,尤其肝脏,该文报道1例甲状腺癌合并肝癌患者,该例患者因反复低热伴下腹部隐痛而就诊,检查发现同时合并甲状腺癌及肝癌,并有阑尾炎,遂行甲状腺全切除术联合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并针对肝癌进行综合治疗,同时注意予药物维持甲状腺功能,经维持治疗患者病情暂无恶化。
  • 医生手记
  • 赵晓燕
    . 2011, 42(1): 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韩 宇;程青虹
    . 2011, 42(1): 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进一步发展为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突出难题,其病死率较高。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研究发现,凝血系统异常在脓毒症病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抗凝治疗已经成为脓毒症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该文就脓毒症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作如下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分析总结。
  • 曹会娟;林炳亮
    . 2011, 42(1):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的分化及对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修复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肝硬化中的应用机制、干细胞的示踪技术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硬化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解 梅;程德云
    . 2011, 42(1): 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在疾病的漫长过程,患者病情可反复出现加重,称为COPD急性加重(AECOPD)。AECOPD常常是患者入院治疗的原因,也是导致疾病负担加重、肺功能恶化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该文就目前AECOPD治疗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