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不能正常编码蛋白质的共价闭合环状RNA分子。circRNA涉及许多正常的生理过程和疾病的发病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与circRNA的调节密切相关。该文总结当前关于circRNA生物起源和功能的认识,进一步强调circRNA在心肌纤维化中的最新进展和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治疗靶标的潜力。
由于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正暴露于由环境-精神驱动的昼夜节律中断的风险中,生物钟被扰乱,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为减少日周期类型改变带来的不利影响,该文就个体日周期节律的生物学机制、日周期类型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介绍,为建立健康的日周期类型提供参考。
肥胖严重影响着女性健康,尤其是生殖系统。肥胖对育龄女性的生育能力可能有一系列负面影响。肥胖刺激卵巢雄激素的产生,增加外周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同时肥胖影响脂肪因子、抗苗勒管激素等激素分泌,引发炎性疾病,从而对生殖系统造成影响,引起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导致排卵异常,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增加孕妇流产率,造成女性不孕等。做好体质量管理是目前改善肥胖女性生育能力的简便易行手段。坚持体育锻炼并加以饮食控制,降低体质量,可减少肥胖对育龄女性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增加排卵率,调节月经周期,从而提高生育能力。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RA的共病现象增加了临床诊疗的难度,备受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对于RA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有了突破性认知,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存在相似的病理生理通路,RA患者更易出现进展性和较严重的CHD表现。识别RA合并CHD的危险因素对提高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能力、早期降低全身炎症治疗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目的 探讨Yes 相关蛋白(YAP)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65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和3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PBMC中YAP 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28 d临床结局将脓毒症组分为死亡亚组(26例)和存活亚组(39例),比较2个亚组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评分和PBMC中YAP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类指标的相关性,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YAP mRNA表达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效果。结果 脓毒症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具可比性(P > 0.05)。脓毒症组PBMC中YAP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死亡亚组患者入院时的APACHE Ⅱ评分及PBMC中YAP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存活亚组(P < 0.05)。脓毒症患者PBMC中YAP mRNA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 = 0.660,P < 0.05),YAP mRNA表达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691,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0.692。结论 脓毒症患者PBMC中的YAP表达水平高于健康者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预测预后。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IE1蛋白(HCMV-IE1)及WD重复蛋白5(WDR5)在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CMV-IE1和WDR5在60份高级别胶质瘤组织及20份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分析HCMV感染与WDR5的相关性及两者对胶质瘤预后的影响。结果 53份(88.3%)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HCMV-IE1呈阳性表达,20份正常脑组织中均无HCMV-IE1表达(P < 0.001);HCMV-IE1表达程度低者总生存率优于表达程度高者(P = 0.037)。49份(81.6%)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WDR5表达阳性,11份(5.5%)正常脑组织中WDR5表达阳性(P = 0.009)。在60份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HCMV-IE1与WDR5同时高表达有27例(45.0%),同时低表达有14例(23.3%),HCMV-IE1表达与WDR5表达呈正相关(r = 0.336,P = 0.009)。结论 HCMV-IE1与高级别胶质瘤发生发展相关,是判断高级别胶质瘤预后的指标,其机制可能与HCMV-IE1和WDR5呈正相关有关联。
目的 探讨脊髓集落刺激因子1(CSF-1)诱发小胶质细胞活化在长春新碱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Control组)、化学治疗痛组(CINP组)、化学治疗痛+CSF-1中和抗体组(CINP+anti组)。化学治疗药物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采用隔日腹腔注射长春新碱125μg/kg(共计4次)的方法建立,CINP+anti组在CINP组的给药基础上加予CSF-1中和抗体。于首次注射长春新碱前及注射后1、3、5、7d采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评价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脊髓CSF-1以及脊髓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脊髓CSF-1 mRNA和Iba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CINP组大鼠在首次注射长春新碱后3、5、7 d的MWT和TWL更低(P均< 0.01);与CINP组比较,CINP+anti组首次注射长春新碱后5、7 d的MWT和TWL更高(P均< 0.01)。与Control组比较,CINP组脊髓CSF-1、Iba1表达上调(P均< 0.01);与CINP组比较,CINP+anti组CSF-1、Iba1表达下调(P均< 0.05)。与Control组比较,CINP组脊髓Iba1 mRNA表达上调(P < 0.01);与CINP组比较,CINP+anti组脊髓Iba1 mRNA表达下调(P < 0.01)。结论 长春新碱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大鼠脊髓CSF-1活化脊髓小胶质细胞有关。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患者社会参与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干预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参与和自主性测评问卷(IPA)、扩展残疾状况评分(EDS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8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调查,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社会参与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发性硬化患者社会参与能力总分为(51.18±21.50)分,社会参与各维度中,室外自主性参与最差。EDSS、SAS评分、SDS评分、病程与社会参与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呈正相关(P均< 0.05),家庭人均月收入与社会参与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均< 0.05),复发次数与社会参与总分、家庭角色、室外自主参与和社会生活自主参与得分呈正相关(P均< 0.05)。EDSS、SAS评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及病程是MS患者社会参与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 多发性硬化患者社会参与能力总体处于较差水平。临床工作者应以社会参与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康复干预及心理干预,适度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改善其生存质量。
目的 探讨采用带蒂皮瓣-皮片联合体原位回植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NPWT)治疗手部皮肤不全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带蒂皮瓣-皮片联合体原位回植联合NPWT治疗手部皮肤不全撕脱伤患者45例,根据撕脱皮肤回植成活情况判断手术疗效,并对手部功能恢复情况(手功能评分越高恢复情况越好)及手术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 45例手部不全撕脱皮肤制备成带蒂皮瓣-皮片联合体回植后全部一期成活,其中3例撕脱皮肤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加强换药后均获得甲级愈合。手术疗效优35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3.3%。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手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7);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手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7)。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4.33±10.34)分,总体满意率为95.6%,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 采用带蒂皮瓣-皮片联合体原位回植联合封闭NPWT治疗手部皮肤不全撕脱伤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观察木犀草素对双酚A诱导的小鼠卵巢毒性的缓解作用及初步探索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是否参与其中。方法 3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双酚A组、双酚A和木犀草素共处理组(共处理组)、木犀草素组,每组各8只,其中双酚A组以10 mg/(kg·d)的双酚A溶剂灌胃,共处理组依次以10 mg/(kg·d)的木犀草素溶剂和10 mg/(kg·d)的双酚A溶剂灌胃,木犀草素组以10 mg/(kg·d)的木犀草素溶剂灌胃,正常对照组以等体积玉米油灌胃;给药均持续4周。给药结束后取小鼠卵巢组织,检测各组小鼠卵巢组织中丙二醛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并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活化片段(cleaved Caspase-3)、磷酸化p38 MAPK、磷酸化ERK蛋白表达。结果 经双酚A处理后,小鼠卵巢组织丙二醛水平升高(P < 0.05)、SOD和CAT活性降低(P < 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 0.05)、p38 MAPK和ERK的磷酸化水平升高(P < 0.05);与双酚A单独处理相比,木犀草素与双酚A共处理后小鼠卵巢组织丙二醛水平降低(P < 0.05)、SOD和CAT活性增高(P < 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 0.05)、而磷酸化p38 MAPK和ERK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 0.05)。木犀草素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木犀草素可有效缓解双酚A诱导的小鼠卵巢毒性作用,其可能与p38 MAPK和ERK信号通路的参与有关。
目的 探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消化内镜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70例行消化内镜治疗患者(结直肠息肉黏膜切除术、胃黏膜下剥离术、结直肠黏膜下剥离术)术中联合使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止血(止血粉组),对比同期未联合使用止血粉的84例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对照组),比较2组消化内镜治疗术中出血和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风险。结果 止血粉组术中止血成功率100%,无1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对照组术中止血成功78例,术中止血成功率93%,术后迟发性出血4例,发生率为5%,总止血成功率88%,术中止血成功率和总止血成功率均低于止血粉组(P均< 0.05)。结论 联合使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消化内镜治疗中能加强止血效果,提高止血成功率,值得推广。
目的 评价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剂应用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行HIFU治疗的7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HIFU治疗术前及术后应用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对照组术前不应用六氟化硫微泡造影,术后造影。对比2组患者治疗时间、高能聚焦时间、出现团块时间、病灶消融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腺肌病灶体积、月经量、经期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治疗时间、高能聚焦时间、出现团块时间分别为(86.40±23.17)min、(985.03±113.06)s、(812.34±197.63)s,对照组分别为(122.11±26.33)min、(1195.60± 181.55)s、(1100.40± 242.77)s,研究组治疗时间、高能聚焦时间及出现团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 0.05)。研究组病灶消融率为(83.92±5.07)%,对照组为(82.92±5.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1例术后发生下腹痛,并发症发生率为3%。对照组发生下腹痛4例、骶尾部疼痛2例、皮肤烫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HIFU治疗后子宫体积、腺肌病灶体积、月经量、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应用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时,术前应用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可缩短治疗时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 探讨小于胎龄且不伴结构异常胎儿与染色体和亚显微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结局。方法 收集小于胎龄且不伴结构异常胎儿的染色体和亚显微染色体结果,染色体和亚显微染色体的检测方法包括染色体核型检查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所有病例依照是否合并母体因素、小于胎龄儿(SGA)出现孕周(32周前为早期发生、32周后为晚期发生)、合并羊水过少、脐动脉血流频谱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28例SGA病例,其中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6例,染色体倒位2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4例,染色体核型异常和致病性拷贝数变异的检出率是7.8%(10/128)。早期发生SGA 71例,晚期发生SGA 57例。早期发生的SGA其染色体核型异常和致病性拷贝数变异的检出率较晚期发生的SGA高(P < 0.05)。与晚期发生的SGA比较,早期发生的SGA母亲羊水过少及脐动脉血流频谱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分娩较早,其新生儿存活率及出生体质量也较低(P均< 0.05)。合并羊水过少SGA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和致病性拷贝数变异的发生率高于未合并羊水过少SGA(P < 0.05)。脐动脉血流频谱正常SGA与染色体和致病性拷贝数变异的发生率与脐动脉血流频谱异常S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小于胎龄且不伴结构异常胎儿中,早期发生的SGA或合并羊水过少时染色体核型异常和致病性拷贝数变异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子宫破裂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瘢痕子宫已成为子宫破裂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其中以剖宫产术后出现妊娠期子宫破裂最为多见。子宫破裂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烦躁、血尿、阴道流血等。该文报道1例临床表现不明显的妊娠中晚期胎死宫内、子宫破裂并坏死患者的诊疗过程,提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于子宫破裂的早期识别水平,及时给予特殊病史患者个体化治疗,尽量避免此类患者严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是抗磷脂抗体持续存在且合并血管血栓形成。该文报道一例以急性血栓形成致AMI为首发表现的APS患者的诊疗过程及随访情况。该患者无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危险因素,因发热查因入院,期间突发AMI,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血栓抽吸后未植入支架。予抗凝抗血小板及抗风湿等治疗,10 d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随访半年期间未再发血栓栓塞事件。该病例提示,对于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为主且无明显冠心病危险因素的AMI患者,建议行APS筛查,以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
胆总管异物是指医源性或非医源性的异物进入胆总管内并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罕见疾病。该文报道1例胆总管异物的诊治过程,该患者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史,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入院后行影像学等检查,误诊为胆总管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取出进入胆总管的Hem-o-lok夹异物。该文对既往报道的类似病例进行总结,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