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非编码RNA HOXD-AS1被发现广泛表达于许多器官和组织,并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可能有所不同。为探求HOXD-AS1在不同疾病中的调控机制,以期了解HOXD-AS1在疾病中的作用及作用途径,现就HOXD-AS1在不同疾病中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是晚期,预后差,患者的生存率低,亟需寻找更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外泌体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可作为生物信号信使和载体参与生命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有研究显示,外泌体能够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生长、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并且也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该文主要介绍外泌体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外泌体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应用。
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血糖监测是了解血糖控制情况的根本,血糖水平则是评估治疗个体反应及安全性的关键。血糖监测技术在不断发展,用于评价血糖管理效果的指标也逐渐增多。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是新兴血糖评价指标,因其可为临床医师及患者提供更多有关血糖管理方面的信息而备受关注。目前,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糖尿病并发症及其他血糖管理指标相关性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多,因此,该文拟对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多元醇途径、己糖胺通路、糖基化终末产物等机制已被熟知。最近研究表明周细胞及Apelin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该文就周细胞及爱帕琳肽(Apelin)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了解更多关于DME的可能机制。
目的 探讨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UMA)是否参与调节高脂饮食(HFD)所致糖尿病小鼠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方法 将24只小鼠随机均分为普食(Chow)组与HFD组,分别以普通饲料或者高脂饮食喂养12周,饮食干预结束后分别再分为LPS组与Con组,LPS组小鼠腹腔注射LPS 10 mg/kg制备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模型,Con组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腹腔注射,24 h后检测小鼠肾病理损伤、血清肌酐、血尿素氮、PUMA蛋白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肾脏凋亡情况。结果 与Chow组相比,HFD组小鼠体质量增加、随机血糖升高(P均< 0.05),产生胰岛素抵抗。与Con组相比,LPS组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升高(P均< 0.05),出现肾上皮细胞形态异常、上皮细胞坏死和炎症浸润等病理损伤,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染色显示肾组织出现大量凋亡细胞,PUMA蛋白水平及Caspase-3蛋白表达增高(P均< 0.05)。与Chow+LPS组相比,HFD+LPS组上述表现更为明显(P均< 0.05)。结论 HFD通过上调PUMA表达,促进了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以及凋亡。
目的 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MA)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结直肠MA根治性手术病例81例。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结直肠MA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结直肠MA、结肠MA、直肠MA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是55%、57%和47%;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62%和51%。单因素Cox分析发现T4(HR = 2.174)、N2(HR = 3.592)、TNM Ⅲ期(HR = 2.435)、糖类抗原199(CA199) ≥34 U/ml(HR = 3.330)为结直肠MA患者DFS的危险因素;手术时间> 200 min(HR = 2.594)、T4(HR = 2.465)、N2(HR = 5.413)、TNM Ⅲ期(HR = 3.275)、CA199≥34 U/ml(HR = 4.150)和癌胚抗原(CEA)≥5 ng/ml(HR = 2.636)为结直肠MA患者O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显示,N2和CA199 ≥34 U/ml是结直肠MA预后的危险因素,N2的DFS和OS的HR分别为2.763和4.113,CA199≥34 U/ml的DFS和OS的HR值分别为2.560和2.948。分层分析发现,N2(HR = 5.628)是结肠MA患者DFS的危险因素,N2(HR = 7.547)和CA199 ≥ 34 U/ml (HR = 2.947)是结肠MA患者OS的危险因素;行辅助化学治疗是直肠MA预后的保护因素,DFS和OS的HR值分别为0.063和0.182(P均< 0.05)。结论 N2分期、CA199≥34 U/ml是结直肠MA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辅助化学治疗是直肠MA术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目的 探讨成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性脑脊髓炎(MOG-E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成人MOG-EM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预后及随访等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男7例、女8例,起病年龄(39.0±14.7)岁。临床症状以视力下降最多见(7例,7/15),其次为肢体麻木或肢体瘫痪(5例,5/15),部分患者有构音不清、视物重影、行走不稳等脑干、小脑症状或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记忆力下降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样症状。15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13例(13/15)显示有异常病灶,以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白质(8例,8/13)、桥脑(4例,4/13)受累多见,丘脑、小脑、胼胝体亦可见受累。9例患者行全脊髓MRI检查,3例(3/9)有异常病灶、均累及颈髓,1例(1/3)累及胸髓。15例患者血清MOG-IgG均阳性,其中11例行脑脊液MOG-IgG检测,5例(5/11) 阳性。8例(8/15) 患者临床复发。10例患者复查血清MOG-IgG,5例(5/10)抗体转阴,其中4例(4/5)无复发;5例(5/10)抗体呈持续阳性,均复发。所有患者经甲泼尼龙及Ig治疗,1例加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预后均良好。结论 成人MOG-EM以视神经炎表现常见,大脑皮层、皮层下白质、脑桥易受累,预后较好,临床复发率较高,血清MOG-IgG持续阳性者易复发。
目的 观察曲安奈德溶液联合西吡氯铵含片治疗轻中度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00例诊断为轻中度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患者,采用局部涂擦曲安奈德溶液联合使用西吡氯铵含片(试验组,50例)或单纯使用曲安奈德溶液(对照组,50例)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评估并记录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及安全性。结果 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显示VAS评分处理效应和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F = 1.680,P = 0.382)以及处理效应(F = 0.749,P = 0.391)无统计学意义,时间效应(F = 190.641,P < 0.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临床症状评分处理效应和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 = 1.198,P = 0.296),处理效应(F = 4.758,P = 0.034)和时间效应(F = 268.249,P < 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治疗4周后唾液真菌培养显示对照组白色念珠菌感染率(23.4%)高于试验组(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结论 在短期内曲安奈德溶液联合西吡氯铵含片治疗轻中度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西吡氯铵可能对真菌感染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目的 探讨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患者实施以骨盆控制训练为主康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报道1例接受以骨盆控制训练为主康复治疗的HSP病例,并以“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康复治疗”的中英文为检索词,对PubMed、 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到的HSP病例中的康复治疗等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该文报道1例40岁HSP男性患者,其出现进行性步行困难10年余,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被诊断为HSP,曾接受降低肌张力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遂至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在接受了连续4周以骨盆控制训练为主的康复治疗后,患者的平衡与步行能力提高。共检索到5例接受了不同形式康复治疗的HSP病例,4例的生活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以骨盆控制训练为主的康复治疗方案对改善HSP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对HSP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屏幕暴露情况与睡眠问题,并对两者在该群体中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使用自制的《屏幕使用情况问卷》和《中文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对101例学龄前ASD患儿屏幕暴露及睡眠状况展开评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患儿屏幕暴露超时(> 1 h/d)检出率为35.6%,餐时不同程度使用屏幕设备的比率为61.4%,睡前1 h不同程度使用电子屏幕设备的比率为75.2%,经常使用手机等手持屏幕设备的比率为66.3%。ASD患儿常见睡眠问题检出率分别为:睡眠不良(82.2%)、就寝习惯不良(62.4%)、睡眠时间不足(56.7%)、睡眠焦虑(44.6%)。3 ~ 4岁组与5 ~ 6岁组ASD患儿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焦虑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屏幕暴露超时是该类患儿睡眠持续不良和睡眠呼吸障碍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982及4.615,P均<0.05)。结论 学龄前ASD患儿屏幕暴露及睡眠问题均较严重,屏幕暴露超时与其睡眠持续不良和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有关。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病因及母婴结局。方法 收集228例PT患者,其中血小板(51 ~ 100)×109/L为轻度组,血小板(30 ~ 50)×109/L为中度组,血小板< 30×109/L为重度组,比较3组患者的病因和母婴结局的差异。结果 228例PT孕妇中,轻度血小板减少159例(69.8%),中度血小板减少33例(14.5%),重度血小板减少36例(15.8%)。主要病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63.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8%)、HELLP综合征(3.9%)、SLE(3.9%)和子痫前期-子痫(2.2%)。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妊娠丢失、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分娩孕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其中重度组的妊娠丢失率、早产率、产后出血率均高于轻度组,分娩孕周短于轻度组(P均< 0.017)。结论 PT的病因复杂多样,病因多见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ELLP综合征、SLE和子痫前期-子痫。血小板< 30×109/L的PT患者发生妊娠丢失、早产、产后出血的概率明显增加。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且患者容易并发脏器栓塞,尤其是脑梗死,这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但约有40%为隐匿性心房颤动,无明显临床症状,其并发症难以预防。心房颤动导致急性肾梗死(ARI)临床少见,但时有发生,而以ARI为首发表现的心房颤动病例罕见,其早期诊断存在难点。该文报道一例以ARI为首发表现的心房颤动患者的诊疗过程,以期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盆腔脂肪增多症(PL)指盆腔脂肪组织过度增生,盆腔脂肪组织包绕并压迫周围器官,使之形状和位置发生改变,导致泌尿系统及下消化道发生梗阻,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该文回顾性分析2例PL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因尿频、尿急为主诉就诊,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PL。例1年轻患者临床症状较重,早期行膀胱镜检查取病理组织提示腺性膀胱炎,给予膀胱灌注治疗,后期患者临床症状加重,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盆腔脂肪清除术+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随访肾盂输尿管积水较术前明显减轻,远期效果满意。例2老年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且身体状况欠佳,给予保守治疗,随访1年,双肾输尿管积水未见明显减轻,症状略缓解。该2例的诊治过程提示,PL的影像学检查有其特征性的表现,对于病情进展缓慢且肾功能良好的患者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年龄较大或身体条件不允许的患者可考虑行尿流改造术改善症状。对于病情重的年轻患者应以解除梗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解除盆腔脂肪对膀胱、输尿管及结直肠的压迫,改善尿路梗阻造成的严重肾积水甚至肾衰竭及消化道症状。
临床部分SLE患者可继发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但同时合并非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则较为罕见。该文报道1例SLE继发APS合并Libman-Sacks心内膜炎患者的诊治过程。该患者入院前有发热、关节痛、咽痛和皮疹,入院后UCG示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查狼疮抗体、抗磷脂抗体、狼疮样抗凝物试验阳性,经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未缓解,后患者突发头晕、口周麻木、构音不清、吞咽困难,查头颅MRI见一新发的延髓梗死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为APS,Libman-Sacks心内膜炎,延髓梗死,SLE。予免疫抑制、免疫调节、低分子肝素抗凝等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该例的诊治提示,在UCG发现赘生物时,不仅要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同时需要考虑SLE继发APS可能,尤其是对于既往无明确心瓣膜病病史的年轻女性,早期诊断APS合并Libman-Sacks心内膜炎,并给予个体化抗凝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