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5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1-10-15
  

  • 全选
    |
    述评
  • 魏丽娜, 程龙, 张德奎
    新医学. 2021, 52(10): 725-7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肿瘤已经成为造成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多数患者在发现病灶时已伴有远处转移,亟待寻找肿瘤早期转移的机制。盘状结构域受体1(DDR1)是一种新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许多肿瘤中表达异常,并且通过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侵袭等多种机制参与到肿瘤的进展过程。该文就DDR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其诊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综述
  • 夏雨, 邱志胜, 达明绪
    新医学. 2021, 52(10): 729-7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血小板反应蛋白2(THBS-2)亦被称为凝血酶敏感蛋白2(TSP-2),属于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近年来研究显示,THBS-2在多种肿瘤组织及血清中差异性表达,对肿瘤细胞迁移和肿瘤血管生成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并影响肿瘤进展及患者预后。因此对THBS-2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会为肿瘤的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带来新的思路。该文对THBS-2在胃肠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田剑, 张瑜, 任淑红, 刘全智, 王丽华
    新医学. 2021, 52(10): 734-7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好发于6个月 ~ 5岁儿童。热性惊厥发病机制复杂,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但也有部分患儿病情反复发作,甚至进展为继发性癫痫,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热性惊厥的治疗分为院外急救、院内治疗和预防性治疗等部分,包括一般支持性治疗、终止发作的对症治疗和预防复发治疗等。远程医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丰富了热性惊厥的治疗手段,该文对近年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国内外在儿童热性惊厥治疗方面的进展。

  • 研究论著
  • 朱国松, 唐富东, 王开伟
    新医学. 2021, 52(10): 739-7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在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4只健康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Drp1选择性抑制剂Mdivi-1腹腔注射组(M组)、手术组(O组)和Mdivi-1腹腔注射+手术组(MO组)。M组和MO组腹腔注射Mdivi-1(50 mg/kg)0.5 mL,C组和O组腹腔注射0.5 mL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日和术后第3日进行水迷宫测试,观察大鼠的游泳距离和逃避潜伏期。术后24 h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检测其中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分裂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查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和V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O组线粒体过度分裂,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和V水平下降,ATP含量减少,O组术后第1日和第3日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延长(P均< 0.05)。与O组比较,MO组线粒体分裂减少,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和V水平升高,ATP含量增多;O组术后第1日和第3日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缩短(P均< 0.05)。结论 线粒体Drp1介导的线粒体过度分裂参与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过程。

  • 王林, 易基群, 江高峰
    新医学. 2021, 52(10): 745-7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 H19(lncRNA H19)调控人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作用及机制。方法 收集确诊肺腺癌并经影像学诊断已发生远处转移患者(转移组)或无远处转移患者(非转移组)以及正常人群(正常对照组)各30例外周血标本,分离单核细胞获得血浆上清液分离外泌体,同时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细胞时收集的培养上清液分离外泌体,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并比较组间外泌体lncRNA H19 mRNA表达差异。并采用慢病毒介导的lncRNA H19特异性小干扰RNA(shRNA)构建稳定敲低lncRNA H19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模型,荧光素酶验证lncRNA H19通过吸附结合微RNA-7(miR-7),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稳定敲低lncRNA H19对A549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稳定敲低lncRNA H19对miR-7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蛋白Kruppel样因子4(KLF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外泌体被成功分离。与非转移组肺腺癌患者相比,转移组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外泌体lncRNA H19 mRNA表达增加(P < 0.01)。A549细胞中,与对照细胞相比,稳定敲低lncRNA H19细胞的外泌体lncRNA H19 mRNA表达减少(P <0.01)。 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显示,敲低lncRNA H19的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下降。野生型 lncRNA H19 与 miRNA-7共转染后A549细胞荧光度值下降(P < 0.01),突变型lncRNA H19与miRNA共转染后A549细胞荧光度值未见明显变化(P > 0.05)。A549细胞中,稳定敲低lncRNA H19后KLF4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下调(P均< 0.05)。结论 外泌体lncRNA H19可能在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过程中发挥作用,且这种作用可能与竞争性结合miR-7及KLF4/VEGF信号通路有关。

  • 庞伟, 周琛, 陈艳, 李志明, 张淑燕
    新医学. 2021, 52(10): 752-7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TA)对面部三叉神经痛(TN)大鼠疼痛的改善作用及对炎性介质IL-6、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从50只大鼠中随机取10只为对照组,剩余大鼠用结扎眶下神经的方法建立TN模型,分为模型组、BTA低剂量组(BTA-L组)、BTA高剂量组(BTA-H组)和卡马西平组,每组各10只。BTA-L组、BTA-H组分别以9、18 μL/kg BTA溶液于手术同侧面部须垫处注射,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卡马西平组以5 mg/kg卡马西平灌胃。检测大鼠疼痛阈值,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眶下神经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三叉神经节中核因子κB(NF-κB)p65、磷酸化型NF-κB p65(p-NF-κB p65)、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型p38MAPK(p-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注射1、2、3周时疼痛阈值降低(P均 < 0.05);与模型组比较,BTA-L组、BTA-H组、卡马西平组注射1、2、3周时疼痛阈值升高,且BTA-L组 < BTA-H组 < 卡马西平组(P均 < 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6、TNF-α水平及p-NF-κB p65、p-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 0.05);与模型组比较,BTA-L组、BTA-H组、卡马西平组血清中IL-6、TNF-α水平及三叉神经节中p-NF-κB p65、p-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且卡马西平组 < BTA-H组 < BTA-L组(P均< 0.05);HE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BTA-L组、BTA-H组、卡马西平组神经纤维肿胀、排列、炎性细胞浸润等异常改变减轻,其中卡马西平组减轻更显著。结论 BTA可降低炎性介质IL-6、TNF-α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面部疼痛,可能通过抑制NF-κB、p38MAP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韩宗萍, 卓飞霞, 李芳, 夏瑾瑜, 黄明星
    新医学. 2021, 52(10): 759-7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何首乌对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永生化肝细胞系LO2,采用1 mmol/L游离脂肪酸(FFA)处理,建立脂肪肝沉积细胞模型。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何首乌提取物处理(0、2.5、5、10 μg/mL),采用油红O染色以观察何首乌对LO2细胞脂肪沉积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实验组LO2细胞内法尼酯X受体(FXR)基因及其下游通路胆盐输出泵(BSEP)、小分子异源二聚体伴侣(SHP)、胆固醇7α-羟化酶1(CYP7A1)关键基因的检测;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FXR及其下游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何首乌处理后的LO2细胞中,油红O的染色量会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FXR的mRNA表达下降,而FXR蛋白诱导促进的下游基因BSEP、SHP的表达相应下降,而其下游抑制基因CYP7A1的表达则上升(P均<0.05)。何首乌处理的LO2肝细胞中,FXR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蛋白激酶C (PKC)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而PKC总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SHP的蛋白水平也明显下降。结论 何首乌可通过抑制FXR-PKC/SHP信号转导通路,从而促进LO2肝细胞内的脂质沉积。为何首乌导致胆汁淤积所引起的肝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宋牧野, 黄健豪, 史宏炎, 梁锦安, 章芷源, 吴泽宇
    新医学. 2021, 52(10): 764-7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 CPTC)跳跃性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助外科医师在面对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的N1b期患者时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方法 共纳入302例接受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单侧或双侧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并被诊断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CPTC患者。收集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它们与跳跃性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302例CPTC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为10.6%,年龄(OR = 5.775,95% CI 2.482 ~ 13.437,P < 0.001)、合并桥本甲状腺炎(OR = 3.470,95% CI 1.274 ~ 9.452,P = 0.015)和腺外侵犯(OR = 2.397,95% CI 1.060 ~ 5.421,P = 0.036)是CPTC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PTC跳跃性转移与年龄、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甲状腺肿瘤腺外侵犯相关。

  • 张静兰, 莫伟兰, 刘芳, 钱虹, 麦志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3种形式的间隙保持器对第一乳磨牙早失且第二乳磨牙龋坏患者的间隙保持效果。方法 选择第一乳磨牙早失且第二乳磨牙龋坏患儿99例(患牙105颗)为研究对象,根据第二乳磨牙的龋坏程度,分别制作铸造冠式间隙保持器(A组)、金属成品冠丝圈式间隙保持器(B组)和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C组)。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12和24个月,测量间隙变化情况,检查间隙保持器的松动度、第一恒前磨牙的萌出情况及牙龈炎等,计算间隙保持器的失败率。结果 3种间隙保持器都保持乳磨牙的缺牙间隙,治疗前与治疗后6、12、24个月缺牙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A组6、12、24个月的失败率分别是2.0%(1/51)、17.4%(8/46)和34.1%(15/44);B组6、12、24个月的失败率分别是0.0%(0/35)、6.1%(2/33)和18.8%(6/32);C组6、12、24个月的失败率分别是0.0%(0/18)、0.0%(0/16)和7.1%(1/14)。结论 3种形式的间隙保持器都良好维持缺牙间隙,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制作简单但失败率较高,铸造冠式间隙保持器的工艺复杂但失败率较低,金属成品冠丝圈式间隙保持器的失败率介乎两者之间。

  • 王峰, 娜斯曼·尼加提, 段丽, 倪瓒
    新医学. 2021, 52(10): 772-7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与年龄相关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7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 1岁组、1 ~ 3岁组和> 3岁组的性别、发病季节、发病诱因、出血情况、初诊时血小板参数、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257例患儿中< 1岁118例(45.9%),1 ~ 3岁70例(27.2%),> 3岁69例(26.9%)。< 1岁组男女比例3.06∶1,但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百分率相对降低,女性百分率相对增高,< 1岁组与其他2组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3)。②儿童ITP在各季节均可发病,但夏冬季相对较多,秋季最低,< 1岁组和> 3岁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而1 ~ 3岁组各季节持平。> 3岁组与其他2组发病季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3)。③患儿中52.9%有前驱感染史,以呼吸道感染为主,11.3%有疫苗接种史,< 1岁组发病诱因中疫苗接种史高于其他2组(P均< 0.05/3)。< 1岁组与其他2组发病诱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3)。④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 1岁组尤甚,> 3岁组鼻出血比例较高,3组间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3)。⑤初诊时均有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升高,< 1岁组前两者明显下降,> 3岁组后两者明显升高(P均< 0.05/3)。⑥在治疗方式中,< 1岁组静脉注射Ig(IVIG)使用比例高于其他2组,而> 3岁组IVIG联用激素的比例更高(P均< 0.05/3)。经初始同种治疗,< 1岁组完全反应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尤其是初始治疗3 d后更显著(P均< 0.05/3)。⑦慢性ITP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多,< 1岁组慢性病例比例最低(P均< 0.05/3)。结论 < 1岁ITP患儿百分率最高,且男性高于女性。ITP夏冬季多发,秋季最少。ITP患儿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大多数患儿有发病诱因,< 1岁患儿以疫苗接种最常见。< 1岁患儿的初始血小板参数PLT与PCT明显下降,> 3岁患儿的MPV与PDW明显升高。< 1岁患儿初始治疗3 d后完全反应率最高,转为慢性ITP的比例最低。

  • 周红宇, 皮小芳, 周国华, 陈叶青, 周昌文
    新医学. 2021, 52(10): 778-7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球蛋白/胆碱酯酶(G/C)与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7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G/C将其分为0.5≤G/C≤1.0组、1.0< G/C≤2.0组及G/C> 2.0组,比较3组的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以及随访6个月时的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0.5≤G/C≤1.0组Child-Pugh A级患者比例为98.5%,1.0< G/C≤2.0组Child-Pugh B级患者比例为95.8%,G/C> 2.0组Child-Pugh C级患者比例为97.8%,3组Child-Pugh分级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7);G/C随Child-Pugh分级的上升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s = 0.973)。②0.5≤G/C≤1.0组MELD评分≤9患者比例较高(56.9%),1.0< G/C≤2.0组MELD评分主要集中在10 ~ 29分(95.5%),G/C> 2.0组MELD评分≥30分患者比例较高(86.8%),3组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7);G/C随MELD评分的上升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s = 0.879)。③随着G/C值上升,上消化道出血及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增加,G/C> 2.0组出现并发症几率高于其他2组(P均< 0.017),肝性脑病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结论 G/C与Child-Pugh分级及MELD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或可成为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辅助预测指标。

  • 谢艾岑, 史文倩, 梁蓉蓉, 吴葆菁, 黄花荣
    新医学. 2021, 52(10): 782-7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哮喘预测指数(API)和哮喘预测评分(APS)对儿童哮喘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266例年龄≥6岁既往有喘息患儿的问卷调查情况,调查表主要由API和APS的各项参数组成,包括患儿的一般情况、家族史、喘息情况、过敏情况和试验性治疗情况。利用腾讯问卷输入数据并进行整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PI与APS对儿童哮喘的预测效能,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校准度。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API的宽松指标与严格指标的AUC分别为0.734与0.718,APS的AUC为0.975, APS的截断值为4.5分。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2种哮喘预测工具的校准线图中的实测值与期望值贴合,校准度良好。结论 2种哮喘预测工具的校准度良好,APS对儿童哮喘的预测价值高于API。

  • 袁青, 冯宝莹, 赵才翰, 邹勇
    新医学. 2021, 52(10): 787-7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不规则抗体分布特征及产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对临床输血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拟接受输血治疗的11 150例住院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绘制不规则抗体分布图,并分析与不规则抗体产生相关因素。结果 通过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证实,11 150例临床拟输血患者共检出24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21%。在所检出的同种抗体中,RH血型系统的抗体最常见,占比为62.5%(其中抗-E 29.2%,抗-Ce 12.5%,抗-cE 12.5%,抗-C 4.2%),其次为MNS血型系统,占比为20.8%(抗-M 12.5%,抗-N 4.2%,抗-Mia 4.2%); Lewis 系统抗体(抗-Lea 2例)占比为8.3%;另发现抗-H抗体1例,抗-E合并抗-Jkb抗体1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有输血史、妊娠史者比例高于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患者(P均< 0.05)。在疾病类型分布上,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阳性患者中多见于妇产、血液和肾脏病患者。结论 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主要以RH血型系统和MNS血型系统为主,及时、有效地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对长期输血患者或孕产妇的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 综合病例研究
  • 凌霄, 万俊, 林雪峰, 郑少忆, 朱鹏
    新医学. 2021, 52(10): 791-7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机械性溶血是介入治疗置入封堵器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主要原因是人体血流与粗糙的封堵器表面发生摩擦导致红细胞破裂,可表现为酱油色样尿,伴血红蛋白降低、黄疸等症状,可予降压、补液、糖皮质激素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需及时再次行封堵术或外科手术治疗。该文报道1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出现重度溶血的46岁女性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予创新性手术方式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结合相关文献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阐述了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该文介绍的手术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操作复杂程度,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丝灵感或经验。

  • 陈珊珊, 郭子文, 叶永斌, 苏冰源, 黄贵年
    新医学. 2021, 52(10): 795-7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Good综合征(伴胸腺瘤的免疫缺陷症)是一种成人免疫缺陷病,特点是合并胸腺瘤及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该病有细胞和体液免疫双重缺陷,患者常表现为反复感染。该文报道1例62岁AB型胸腺瘤女性患者,反复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血清Ig低下,B淋巴细胞缺如、CD4+ T淋巴细胞下降、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下降,诊断为Good综合征。该患者同时有粒细胞缺乏、慢性病性贫血,进一步骨髓宏基因组测序发现KIT与ARID1A基因突变,予补充Ig及抗感染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出院。随访患者仍有Ig下降,予定时复查血常规、Ig,并适时补充Ig。Good综合征相对罕见,临床表现复杂,容易延误诊断,临床医师需引起重视。

  • 陈汝满, 白亚飞, 李洪
    新医学. 2021, 52(10): 800-8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导致静脉损伤继发局部血肿是常见并发症,但围插管期无症状、插管后数月出现气管压迫、危及生命的活动性出血少见。该文报道一例45岁男性患者,因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后4个月出现右侧无名静脉严重活动性出血、纵隔血肿压迫气管,经过控制血压、减少容量负荷、关闭同侧内瘘后出血停止、最后血肿吸收。该例提示应重视深静脉置管穿刺损伤引发纵隔血肿的可能性,尤其在穿刺不顺利时应当立即行胸片、CT或超声检查,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 王兰, 蒋红梅, 杨博, 陈栋
    新医学. 2021, 52(10): 804-8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1.1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女性肾移植患者的孕前指导、孕期管理、产后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管理,该文分析一例肾移植术后10年的31岁女性因妊娠早期服用吗替麦考酚酯导致胎儿先天性食管闭锁的临床资料。该例患者于2009年行肾移植手术,术后长期服用西罗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等抗排斥药物。发现意外妊娠后将免疫抑制剂方案改为他克莫司单药方案。孕期产检发现羊水增多,未发现胎儿其余发育异常。患者孕期血压控制平稳,移植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孕33+3周剖宫产一女婴。婴儿出生后确诊为先天性食管闭锁。遂行食管-气管瘘修补术+食管端端吻合术。术后随访患儿至出生后7个月,进食精神良好,但相对同月龄婴儿其体质量较轻。其母产后维持单用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方案,血清肌酐、血尿素氮维持正常水平,尿量良好,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该例提示,肾移植术后患者服用吗替麦考酚酯期间建议有效避孕,并在计划妊娠前6周内更换免疫抑制剂用药方案。对于服用吗替麦考酚酯期间意外妊娠的患者,在尽早停药的同时,应充分告知其药物相关的不良孕产结局风险,加强产检及对胎儿畸形的筛查,同时加强产后管理和多学科合作,对新生儿发育畸形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及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