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类慢性血管疾病,局部胆固醇的大量蓄积和炎症的发生是其主要原因。现已证明许多细胞因子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向M1及M2型的转化,影响巨噬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及排出。该文将阐述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是否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而对巨噬细胞的脂质摄取及排出产生影响,从而为以IRF5为作用靶点治疗AS的可能性提供一些前期理论研究。
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难以控制,麻醉已被认为是潜在的影响因素之一。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对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该文主要综述了麻醉对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影响,特别是麻醉药物、麻醉方法和影响围术期的相关因素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旨在为恶性肿瘤患者术中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案提供参考,同时也将为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和方法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依据。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引发终末期肾脏病的常见病因。DN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对DN的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出现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不仅在降糖方面有优势,而且能影响DN的发生发展。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调节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延缓足细胞损伤、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调节自噬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该文就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DN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分析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ACAT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371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50例癌旁组织基因表达数据及临床信息,使用t检验分析ACAT1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利用方差分析检验ACAT1与患者肿瘤分期[2017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标准]、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根据ACAT1表达量中位值将患者分为ACAT1高、低表达2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ACAT1对肝癌的预后价值;Cox回归分析探讨ACAT1是否为判断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实时定量PCR法验证76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ACAT1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差异,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4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ACAT1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在371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ACAT1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01),并随着肿瘤临床分期(StageⅠ ~ Ⅲ期)及病理分级(G1 ~ G4级)的升高而降低(P均<0.001),ACAT1低表达组肝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高表达组(P<0.001),且ACAT1表达可成为判断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P=0.029)。经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无论是在mRNA转录水平还是蛋白表达水平上,肝癌组织ACAT1的表达量都低于癌旁组织。结论 ACAT1在肝细胞癌中表达下降,可作为肝癌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
目的 探讨蜕膜巨噬细胞对滋养细胞侵袭力的调控。方法 取20 ~ 35岁女性正常早孕(6 ~ 7+6周)行人工流产的蜕膜组织15 ~ 20 g。将蜕膜组织充分清洗后使用Collagenase和Dnase消化2次,每次30 min,细胞悬液过滤后通过CD14+免疫磁珠分选,并行免疫荧光鉴定。流式细胞仪分析巨噬细胞M1型(CD80+和CD86+)和M2型(CD163+和CD206+)。获得的巨噬细胞置于6孔板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巨噬细胞上清与滋养细胞系HTR-8/SVneo共培养24 h,实时定量PCR检测HTR-8/SVneo的水通道蛋白1(AQP 1)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应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RTCA)检测人早孕蜕膜巨噬细胞上清对人滋养层细胞系HTR-8/SVneo侵袭力的影响。结果 成功建立人类早孕蜕膜巨噬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流式细胞检测显示,人类正常早孕蜕膜组织中巨噬细胞以M2型为主,约占全部巨噬细胞的87%。巨噬细胞上清使HTR-8/SVneo的AQP 1和MMP-9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01)。RTCA结果显示巨噬细胞上清明显增强HTR-8/SVneo的侵袭力(P<0.001)。结论 体外培养条件下,蜕膜巨噬细胞可能通过介导AQP1表达升高而增强滋养细胞的侵袭力。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L13及其受体CXCR5在1型糖尿病引发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57BL/6空白对照组和C57BL/6模型组(每组18只)。C57BL/6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构建1型糖尿病模型。每周观测小鼠的体质量、血糖、机械痛和热痛阈值。于第15周检测2组脊髓中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和促炎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变化。在上述试验基础上,再分别取12只C57BL/6小鼠和12只CXCR5-/-小鼠按前述方法分别设立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于第4周检测各组机械痛敏、第6周检测热痛敏。结果 C57BL/6模型组小鼠的脊髓中CXCL13和CXCR5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mRNA明显上调(P均<0.05)。C57BL/6模型组小鼠血糖升高、体质量减少,第4周的机械痛阈值降低、第6周的热痛阈值降低(P均<0.05),但CXCR5-/-模型组小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无变化。与C57BL/6空白对照组比较,C57BL/6模型组小鼠的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小型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以及炎症因子标志物环氧化酶-2、IL-1β以及磷酸化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水平升高(P均<0.05);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升高(P均<0.01)。结论 趋化因子CXCL13及其受体CXCR5的激活或可促使1型糖尿病DPNP的发生,相关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胶质细胞与磷酸化的ERK、STAT3和炎症因子表达实现的。
目的 通过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培养上清对M1型巨噬细胞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系(RAW264.7)巨噬细胞,将其种植于6孔板中,待汇合度约70%时进行处理。配制含50%hucMSCs培养上清的高糖DMEM条件培养基(CM)。巨噬细胞分成3组,blank组用2 ml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24 h后更换2 ml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24 h,DMEM组用2 ml含200 ng/ml脂多糖(LPS)的高糖DMEM培养基刺激24 h后更换2 ml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24 h,CM组用2 ml含200 ng/ml LPS的高糖DMEM培养基刺激24 h后更换2 ml CM培养24 h。收集各组培养上清和巨噬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利用PKH67染色剂进行CM中含细胞膜的成分染色(绿),DAPI染色剂进行巨噬细胞胞核染色(蓝),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吞噬hucMSCs-CM中含细胞膜成分的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流式细胞多因子分析技术分析促炎因子TNF-α和抗炎因子IL-10表达水平的改变。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经处理后巨噬细胞表型。结果 在hucMSCs上清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RAW264.7吞噬CM中膜性成分且数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在巨噬细胞极化实验中,RT-qPCR结果提示CM组抗炎因子IL-10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DMEM组,且促炎因子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blank组和DMEM组(P均<0.05)。流式细胞术多因子分析结果中,CM组抗炎因子IL-10水平低于DMEM组,促炎因子TNF-α水平低于blank组和DMEM组(P均<0.05)。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中,CM处理的RAW264.7中的F4/80+CD206+CD86-巨噬细胞即M2型巨噬细胞比例高于DMEM组。结论 巨噬细胞可能通过吞噬hucMSCs培养上清中膜性成分诱导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从而促进抗炎反应。
目的 探讨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89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按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诊治标准进行规范诊治。根据其是否有在早期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分为引流组38例和对照组51例,比较2组住院期间病死率、转重症急性胰腺炎率、转外科手术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感染、胰腺假性囊肿、腹腔内出血、腹腔间室综合征)发生率等。结果 引流组病死率为5%、转重症急性胰腺炎率为18%、转外科手术率为8%,均低于对照组相应的22%、45%、26%(P均<0.05)。引流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引流组中胰腺假性囊肿和腹腔间室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的感染、腹腔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行超声引导下PCD能有效改善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缩短其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不会增加因穿刺引起的腹腔感染、出血风险。
目的 探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应用曲妥珠单抗联合顺铂化学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选择7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术后应用顺铂化学治疗,研究组术后应用曲妥珠单抗(每3周进行1次,4 ~ 6个周期)联合顺铂化学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36条目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总体生存率、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结果 2组乳腺癌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F-36量表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总体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CD8+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治疗中,曲妥珠单抗联合顺铂化学治疗有助提高疗效,改善患者免疫力,提升远期生存率。
目的 研究CD4+CD25+叉头样转录因子3阳性(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总IgE(TIgE)、特异性IgE(sIgE)在有或无特应征反复喘息幼儿外周血介导的免疫应答差异,为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发展预测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择反复喘息幼儿45例,分为特应征组22例和非特应征组23例,另选20名健康幼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幼儿外周静脉血Treg计数和血清IL-10、IL-4、IL-5、IL-13、IFN-γ、TGF-β及TIgE、sIgE水平。结果 特应征组吸入及食入变应原sIgE阳性率高于非特应征组(P均<0.05)。特应征组外周血Treg计数和血清IL-10、IFN-γ水平低于非特应征组,而非特应征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特应征组血清IL-4、IL-5、IL-13、TIgE水平高于非特应征组,而非特应征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特应征组及非特应征组血清TGF-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反复喘息患儿外周血Treg计数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875,P<0.001)。结论 Treg、IL-10、IL-4、IL-5、IL-13、TGF-β及IFN-γ可能参与了幼儿喘息,在过敏性疾病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反复喘息幼儿外周血Treg计数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Treg与IL-10未来可能作为幼儿反复喘息早期预测及治疗的新靶点。
目的 探究内质网应激抑制剂GSK2606414在预防酒精联合棕榈酸诱导的AML1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C57BL/6雌性小鼠1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及模型组(n=5)。采用Lieber-DeCarli液体饮食诱导小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活化转录因子4(ATF4)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表达水平。使用酒精加棕榈酸处理AML12鼠正常肝细胞24 h后检测ATF4及CHOP的改变情况。利用GSK2606414抑制剂预处理AML12细胞,随后使用酒精加棕榈酸处理,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TF4及CHOP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血清ALT、AST水平及病理结果均证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建立成功,模型组ATF4和CHOP蛋白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01)。酒精加棕榈酸刺激AML12肝细胞后ATF4和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均<0.001)。使用GSK2606414抑制剂预处理AML12细胞与未预处理组相比,ATF4和CHOP的蛋白表达受到抑制(P均<0.05),细胞凋亡减少。结论 GSK2606414抑制剂可改善酒精联合棕榈酸诱导的AML1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能抑制内质网应激有关。
目的 探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死亡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50例患儿均需机械通气且均接受了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根据预后将其分为治愈组(38例)和死亡组(12例),收集患儿母亲、患儿的一般资料以及患儿肺动脉压、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情况、呼吸机模式、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及并发气胸等资料,统计分析各因素与患儿死亡的关系。结果 死亡组高频呼吸机使用比例低于治愈组(P<0.05)。死亡组合并气胸的比例高于治愈组(P<0.05);死亡组血pH值及PaO2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后低于治愈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机械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后动脉血PaO2值为影响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15,95%CI 0.525 ~ 0.973,P<0.05)。结论 尽早使用高频呼吸机并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及时纠正低氧血症,维持正常动脉血PaO2可提高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儿预后。
蕈样肉芽肿(MF)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该文报道1例少见的体癣样MF。该例患者因躯干、四肢皮疹伴瘙痒3年余就诊。专科检查提示躯干、四肢散在暗红色斑片,部分斑片中央消退,边缘呈堤状隆起,表面覆少量白色鳞屑,躯干四肢见广泛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经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诊断为MF。予口服糖皮质激素、环孢素及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治疗2个月后,皮疹消退。该例提示MF皮疹多样,常漏诊误诊,怀疑此病应多次行皮肤病理检查,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TCR基因重排检测。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易误诊或漏诊。治疗上以NSAID、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生物制剂也有一定的疗效。该文报道1例复发性多软骨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使用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随访2年病情稳定。该例提示,应提高对复发性多软骨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提高诊治能力,治疗中应密切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主动脉食管瘘(AEF)是一种少见但预后极其凶险的疾病,处理不及时可引起严重感染和上消化道大出血。国内报道以食管异物引发的AEF常见,而国外报道则以大动脉疾病手术和主动脉瘤导致的AEF为主。该文报道1例胸主动脉瘤致AEF病例,患者为74岁男性,因降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并假性动脉瘤破裂行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发生AEF,并出现纵隔感染,在病情稳定后再次出现食管瘘口扩大及消化道出血,虽经积极抢救,但终因失血性休克死亡。临床上遇到有AEF高危因素和典型症状的患者应及早诊断,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接诊医师应拓宽诊断思路,提高警惕性,实施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应注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积极治疗纵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