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病,其特征是结直肠持续的黏膜炎症。内镜下黏膜愈合被认为是UC的主要治疗目标,然而黏膜愈合并不一定意味着组织学愈合。UC组织学缓解比内镜下缓解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因此需要一个经过验证且通用的组织学评分系统。Nancy指数是最新提出且已经过验证的组织学指数,由“溃疡、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3个组织学项目组成,定义了5个疾病活动等级“0 ~ 4级”。Nancy指数对UC患者的组织学活动性具有预后价值,有潜力成为临床实践和临床试验的通用组织学工具。该文旨在综述Nancy指数在评价UC黏膜愈合的价值及其应用。
近年来,超声影像学技术在康复医学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其在吞咽障碍评估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研究表明超声影像学检查不仅可评估吞咽障碍,还可使吞咽障碍的治疗精确化。另外超声影像学技术还有助于在其他颈部疾病的治疗中避免损伤吞咽相关结构,预防吞咽障碍的发生。该文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以指导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癌基因SEI1-1(lnc-SERTAD1-1)对结直肠癌增殖、迁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检测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lnc-SERTAD1-1的表达水平,分析lnc-SERTAD1-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lnc-SERTAD1-1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检测正常人结肠组织细胞CCD-18Co与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5中lnc-SERTAD1-1的表达。慢病毒转染构建含有目的基因lnc-SERTAD1-1过表达的HCT15(HO)及含有空白载体质粒的HCT15(HOC),检测其lnc-SERTAD1-1以及SERTAD1蛋白的表达,并检测lnc-SERTAD1-1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lnc-SERTAD1-1在结直肠癌组织(0.002 198±0.000 499 vs. 0.002 998±0.000 392,P < 0.001)和癌细胞(0.000 123±0.000 010 vs. 0.000 182±0.000 012,P = 0.004)中呈低表达水平 ;其表达高低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肿瘤的大体分型相关(P均< 0.05)。在12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lnc-SERTAD1-1高表达(≥0.000 970)是其术后总生存及无病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总生存HR = 0.228,95% CI:0.107 ~ 0.485,P < 0.001;无病生存HR = 0.228,95% CI:0.103 ~ 0.506,P < 0.001)。体外实验显示lnc-SERTAD1-1表达上调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均< 0.05)。结论 lnc-SERTAD1-1通过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是结直肠癌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依赖性巨噬细胞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MIF基因敲除(MIF-/-)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 = 6)和实验组(n = 18)。正常对照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顺铂建立AKI模型。建模6 h后小鼠被随机分为AKI模型组、巨噬细胞对照组和MIF-/-巨噬细胞组(每组n = 6),尾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野生型C57BL/6J小鼠的巨噬细胞、MIF-/-小鼠的巨噬细胞。3 d后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和肾脏组织标本。评估肾功能、肾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肾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TNF-α的分布与表达,检测肾组织中Mincle、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F4/80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AKI模型组相比,巨噬细胞对照组小鼠血清肌酐升高(P < 0.001)、肾小管坏死加重(P < 0.001),肾脏中MCP-1和TNF-α的蛋白表达增加(P均< 0.01),M1型巨噬细胞增多(P < 0.001)。与巨噬细胞对照组相比,MIF-/-巨噬细胞组小鼠血清肌酐降低(P < 0.001),肾小管损伤减轻(P < 0.001),肾脏中MCP-1和TNF-α的蛋白表达降低(P均< 0.01),M1型巨噬细胞减少(P < 0.001)。结论 在顺铂诱导AKI的过程中,MIF通过激活Mincle促进巨噬细胞活化并增加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肾脏炎症损伤加重。
目的 总结联合节段性切除下腔静脉、髂外静脉且不重建血管的复杂腹盆腔肿瘤手术的相关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且于术中节段性切除了下腔静脉、髂外静脉的11例腹盆腔复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中结直肠癌术后转移3例,肾盂癌并癌栓、淋巴结转移2例,肾盂癌并淋巴结转移1例,输尿管癌并淋巴结转移1例,肾盂癌术后腹盆腔种植1例,宫颈癌术后转移1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1例,膀胱癌1例。涉及血管的手术包括: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5例,右侧髂外静脉节段性切除+右侧髂内动静脉节段性切除1例, 右侧髂内动静脉节段性切除+左侧髂外静脉节段性切除1例,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双侧髂总静脉节段性切除+右侧髂总动脉与髂外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1例,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右侧髂外动脉静脉节段性切除+右侧髂外动脉人工血管置换1例,髂外静脉节段性切除2例。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70(390 ~ 900)min,术中输红细胞4(2 ~ 15)单位,输血浆600(150 ~ 1800)ml,术后住ICU 0(0 ~ 517) h。术后5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4例予以保守治疗后下肢水肿逐渐消退,1例予以介入溶栓治疗。结论 对于复杂的腹盆腔肿瘤,如肿瘤包绕、侵犯或粘连下腔静脉、髂外静脉,可考虑节段性切除累及的主干静脉,单纯结扎且不予重建,虽然术后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但因此而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并非常见。
目的 探讨MRI联合多排螺旋CT(MDCT)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甲状腺外侵犯(ET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进行手术切除的PTC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非ETE组(46例)和ETE组(34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MRI常规检查、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获得表观弥散系数(ADC)、分布扩散系数(DDC)及拉伸因子(α)值。结果 ETE组患者ADC、DDC及α值均低于非ETE组患者(P < 0.05)。ETE组患者PS/ES值低于非ETE组患者(P < 0.05),△CT值高于非ETE组患者(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DDC及α值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0.895和0.759,三者联合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为0.951,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高达92.50%;而PS/ES和△CT值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和0.840,两者联合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为0.901,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5.00%。MRI联合MDCT指标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为0.982,高于MDCT指标联合及各单独指标检测。结论 术前MRI检查测量的ADC、DDC、α值及MDCT检查测量的PS/ES、△CT值,均可作为评估PTC患者有无ETE的参考指标,其中MRI联合MDCT指标诊断价值最高。
目的 通过促进人胰腺癌BxPc-3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分析其对BxPc-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培养BxPc-3细胞,分别给予终浓度为5、10、20、40 μmol/L的PPAR-γ 激动剂罗格列酮处理细胞,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PAR-γ蛋白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BxPc-3细胞经5、10 μmol/L罗格列酮处理后其PPAR-γ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经20、40 μmol/L罗格列酮处理后PPAR-γ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且40 μmol/L罗格列酮组PPAR-γ表达较20 μmol/L罗格列酮组升高(P < 0.05);BxPc-3细胞给予浓度为5、10 μmol/L罗格列酮处理后BxPc-3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60±0.07、0.57±0.06,与对照组的0.62±0.0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经40 μmol/L罗格列酮处理后BxPc-3细胞增殖活性为0.30±0.02,低于20 μmol/L罗格列酮的0.45±0.03,且2组BxPc-3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5 μmol/L罗格列酮组和10 μmol/L罗格列酮组(P均< 0.05)。结论 促进PPAR-γ表达可以有效抑制人胰腺癌BxPc-3细胞增殖。
目的 探讨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负载干细胞对新西兰兔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构建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检测丝素蛋白支架的结构,培养兔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流式细胞仪检测第2代BMSC表面蛋白CD34、CD45、CD90和CD105表达,活细胞/死细胞双重染色检测水凝胶与BMSC的生物相容性,CCK-8 法检测BMSC增殖情况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水凝胶对BMSC的蛋白聚糖(AGN)、Ⅱ型胶原a1(COL2a1)、成软骨分化调控基因Sox-9 mRNA的表达,分析水凝胶对BMSC成软骨分化的影响,并利用甲苯胺蓝染色评估水凝胶对兔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功能化自组装多肽可以形成纳米纤维网状结构;第2代BMSC表面蛋白结果显示 CD105 阳性和CD45阴性的比例为91.22%,而CD90阳性和CD34 阴性的比例为 95.10%。生物相容性检测示兔BMSC 在自组装水凝胶中生长状态稳定,以绿染的活细胞为主。CCK-8 法检测示BMSC复合水凝胶组在培养3 d时增殖能力高于BMSC组(P < 0.001)。PCR检测示空白组、水凝胶、诱导液组和水凝胶与诱导液混合组的AGN、COL2a1、Sox-9 mRNA表达在第2~4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有水凝胶的环境更有利于BMSC成软骨分化。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水凝胶负载干细胞对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优于BMSC组和缺损对照组(P均< 0.05)。结论 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负载BMSC对软骨缺损的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目的 调查早产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状况,分析其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住院的早产儿,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和ELISA法检测脐血血清CMV IgM与DNA。同时记录新生儿和母亲的人口学信息,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先天性CMV感染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315例早产儿,血清CMV IgM和(或)CMV DNA阳性者占1.98%(26/1315),CMV IgM阳性者占1.44%(19/1315),血清CMV DNA阳性者占1.14%(15/1315),CMV IgM与CMV DNA均为阳性者占0.61%(8/1315)。早产儿先天性CMV感染症状较为轻微。母亲年龄< 25岁、初次妊娠、孕期胎膜早破是早产儿先天性CMV感染的危险因素(P均< 0.05)。结论 早产儿先天性CMV感染发生率较高,以无症状感染为主。提高年轻育龄妇女对CMV的知晓率、加强早产儿先天性CMV感染的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目的 了解旋髂深动脉(DCIA)的起始、长度及与髂骨的关系,为带蒂DCIA髂骨瓣移植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6具(男3具、女3具)甲醛水溶液固定的成人躯体标本的12支DCIA,系统观测DCIA的起始、长度及与髂骨的关系。记录1例女性病例术中所测的髂骨瓣截骨大小、起始、长度及与髂骨的关系。结果 6具成人躯体标本的12支DCIA均起源于髂外动脉,DCIA起始处外径为(2.26±0.21)mm,髂骨瓣血管蒂长为(5.89±0.33)cm,DCIA髂骨段长度为(1.34±0.29)cm,DCIA总长为(7.23±0.66)cm,DCIA与髂骨的垂直距离为(0.90±0.20)cm,男女及左右侧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1例女性病例术中测得截取髂骨大小为4.0 cm×0.8 cm,DCIA与髂前上棘的垂直距离为1.1 cm,远端DCIA距髂骨的垂直距离为1.0 cm,最后在距髂前上棘1.5 cm处与腹腔的血管相通,该处DCIA血管外径为0.6 mm,最终获得的带蒂髂骨瓣血管蒂长度为7.8 cm。结论 通过DCIA可获取的血管蒂长度较长,血管外径理想,切取髂前上棘上方骨瓣不仅能使血管蒂达到合适长度,且能够保证髂骨瓣具有有效的血供。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分布特征,并探讨NICU发生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减少MDRO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MDRO感染的患儿病历资料。根据《MDR、XDR、PDR多重耐药菌暂行标准定义——国际专家建议》,从NICU选出MDRO感染的151例患儿220株细菌,并以同期该病区非MDRO感染的272例患儿为对照。分析MDRO的分布情况,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年份中,NICU检出的最为常见MDRO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葡萄球菌属。产前母亲使用抗生素、PICC置管、腰椎穿刺、低蛋白血症及淋巴细胞比值是NICU发生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P均< 0.05)。其中母亲产前1周内使用抗生素者相对于母亲产前1周内没有使用抗生素者感染MDRO的风险增加(OR = 2.268,95%CI 1.095 ~ 4.700),有低蛋白血症者相对于无低蛋白血症者感染MDRO的风险增加(OR = 4.999,95%CI 2.849 ~ 8.700),行腰椎穿刺者相对于没有行腰椎穿刺者感染MDRO的风险降低(OR = 0.368,95%CI 0.184 ~ 0.737),行PICC置管者相对于没有行PICC置管者感染MDRO的风险降低(OR = 0.473,95%CI 0.266 ~ 0.842),淋巴细胞比例每增加一个单位,感染MDRO的风险降低1.7% (OR = 0.983,95%CI 0.969 ~ 0.997)。结论 在NICU中,最为常见的MDRO为大肠埃希菌。母亲产前1周内使用抗生素、患儿有低蛋白血症是NICU患儿感染MDRO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微RNA-190(miR-190)通过调控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5(SOCS5)介导肝细胞癌(HCC)发生的机制。方法 选取84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miR-190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将miR-190模拟物/抑制物或SOCS5 siRNA(siSOCS5)转染至SNU398和HepG2细胞中,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Transwell对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进行检测,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OCS5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测定验证miR-190与SOCS5的靶向关系。通过异种移植肿瘤验证SOCS5体内抑癌作用。结果 HCC中miR-190水平上调,且miR-190高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预后不良有关(P均 < 0.05)。CCK-8和Transwell结果表明,过度表达的miR-190可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RT-PCR、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双荧光素酶测定结果证实了SOCS5是miR-190的真正靶点。此外,SOCS5在体内外均有促进HCC发展的作用。结论 miR-190可通过靶向SOCS5促进HCC的发生发展,抑制miR-190在恢复HCC中SOCS5水平方面有潜在治疗用途。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其绒毛膜性质与子痫前期的关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413例双胎妊娠病例,根据绒毛膜性质分为单绒毛膜双胎组和双绒毛膜双胎组。比较2组子痫前期发生率的差异,同时比较子痫前期病例中2组的临床特征和围产儿结局的差异。结果 413例双胎中发生子痫前期共62例,其中单绒毛膜双胎子痫前期22例、双绒毛膜双胎子痫前期40例。单绒毛膜双胎组子痫前期发生率为26.2%,高于双绒毛膜双胎组的12.2%(P < 0.001)。子痫前期病例中,与双绒毛膜双胎组相比,单绒毛膜双胎组的发病孕周及分娩孕周更早、24 h尿蛋白定量更高(P均< 0.05),并且单绒毛膜双胎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较低,其新生儿窒息率及死胎率均较高(P均< 0.05)。结论 与双绒毛膜双胎妊娠相比,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更高。在子痫前期病例中,单绒毛膜双胎妊娠比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孕周更早且其围产儿临床预后更差。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唾液腺肿瘤,然而超过1 kg的腮腺巨大多形性腺瘤则极为罕见。该文报道了1 例71岁男性腮腺巨大多形性腺瘤患者的诊治经过,该例患者因左侧耳下区渐大包块35年入院,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包块探查切除术。术中见一大小约160 mm×130 mm×140 mm的肿物,术后肿物称重1.55 kg,病理回示符合腮腺巨大多形性腺瘤。术后随访6月,患者左侧颌面部外观明显改善,无神经损伤症状。该例的诊治过程提示,腮腺多形性腺瘤瘤体巨大,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邻近神经血管,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升诊治水平。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最重要进展之一。随着ICIs适应证的不断拓展及国内原研药相继进入临床,ICIs将用于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然而ICIs的严重不良反应尚未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该文报道1例肝癌术后复发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引起爆发性心肌炎的病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肌酶升高,难治性心律失常,伴有肝损伤,呼吸衰竭等,虽经积极抢救最终死亡。该例提示ICIs相关免疫性心肌炎早期症状不典型,但疾病呈爆发性进展,需要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及早干预。
低磷骨软化症是一种少见的代谢性骨病,按照病因分为遗传性、肿瘤性和获得性,通常表现为骨痛、骨折等,临床较少见,易误诊、漏诊。该文报道2例获得性低磷性骨软化症患者,分别为37岁的男性及33岁的女性,均以骨痛为主诉入院,明确低磷骨软化症后进一步查找病因,追查到1例为药物所致,另1例继发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酸中毒,再对其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以拓宽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