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5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2-12-15
  

  • 全选
    |
    述评
  • 宋萌萌, 李曦芝, 骆志成
    新医学. 2022, 53(12): 869-8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以血脂异常、高血压、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MS与皮肤病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该文就MS在相关皮肤病包括银屑病、痤疮、化脓性汗腺炎、黑棘皮病、扁平苔藓及雄激素性脱发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MS及相关皮肤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综述
  • 于明慧, 薛傲, 徐红丹, 王岩, 林雪, 杨波, 孙慧峰, 张宁
    新医学. 2022, 53(12): 874-8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号称“全球十大杀手”之一,因目前尚没有治愈的办法,其早期的病理变化备受关注。轴浆运输障碍已被报道为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病理特征,然而引起轴浆运输障碍的因素有很多,该文从驱动蛋白、微管及线粒体等3个方面引起的轴浆运输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进行探讨,旨在深入研究神经元轴浆运输机制、为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的思路。

  • 雷艳, 詹世淮, 施小华, 王水良, 赵猛, 张胜行
    新医学. 2022, 53(12): 878-8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的大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健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维生素D作为免疫调节剂,在增强免疫、抗呼吸道病毒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通过影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血管紧张素(1~7)/Mas受体轴信号通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信号的过度激活而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和抑制炎症因子风暴产生,从而减少COVID-19患者ARDS、心源性梗阻的发生和血栓的形成。该文对维生素D在SARS-CoV-2感染及临床表现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推测维生素D在预防或辅助治疗COVID-19、减轻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易瑾希, 张雯, 李千千, 孔翎宇, 杨琪, 高汉义
    新医学. 2022, 53(12): 882-8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后偏瘫通常对人体运动能力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患者常因肌无力、双侧肢体肌张力失衡、感觉异常、关节和姿势控制不良等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异常步态。肩部矫形器常用于脑卒中偏瘫的早期预防或治疗肩关节半脱位,但目前仍存在争议。为探索肩部矫形器除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外的作用,为肩部矫形器的选择及佩戴提供理论依据,该文阐述了肩部矫形器可能改善脑卒中后异常步态的机制,分类对比不同类型肩部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异常步态的矫正效果。

  • 徐芸, 王苏丽, 李世梅
    新医学. 2022, 53(12): 887-8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月经轴理论溯源于《内经》,成熟于现代。前辈罗元凯、杨家林教授系统提出“肾-天癸-冲任-胞宫”是产生月经的主轴,已得到业界充分的学术认证。“枢轴运动”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核心学术思想,强调中土斡旋气机升降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影响。该文基于黄元御“枢轴运动”理论及其对月经理法方药的阐述,探索性提出“脾-肝-冲任-胞宫月经轴”是育龄期女子月经产生和调节的关键轴心,并以现代医家从脾、脾肝论治月经病经验,为月经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论著
  • 杨翔, 陈烨, 郑玮, 李虎, 夏红
    新医学. 2022, 53(12): 891-8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转移性宫颈癌组织的旁分泌作用对肿瘤细胞扩散的影响。方法 选择22例转移性宫颈鳞癌患者的手术标本(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和血清标本,以及22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21-5p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转染miR-21-5p模拟物/抑制剂到宫颈癌SiHa细胞,采用RT-qPCR、细胞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噻唑蓝(MTT)比色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差异;采用高速离心法提取血清外泌体;采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技术、蛋白免疫印迹法、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外泌体进行表征鉴定;采用RT-qPCR 检测宫颈鳞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外泌体中miR-21-5p的表达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外泌体中miR-21-5p对肿瘤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miR-21-5p在转移性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miR-21-5p过表达能促进宫颈鳞癌SiHa细胞集落形成以及细胞增殖与迁移(P均< 0.01);双荧光素酶报告显示,miR-21-5p可以靶向快速发育生长因子同源蛋白2抗体(SPRY2),对SPYR2的表达水平进行调控;miR-21-5p模拟物转染的SiHa细胞中,磷酸化丝裂原和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磷酸化核糖体S6蛋白激酶、磷酸化原癌基因C-RAF、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酶和磷酸化MAPK蛋白的表达均上调(P均< 0.05)。miR-21-5p在宫颈鳞癌患者的血清外泌体中上调(P < 0.05)。血清外泌体评估宫颈癌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5。结论 转移性宫颈鳞癌患者组织中miR-21-5p通过外泌体传递促进肿瘤转移,其机制可能与靶向SPRY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有关。

  • 林湫泠, 张定国, 熊锋, 姚君
    新医学. 2022, 53(12): 899-9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微RNA(miR)-142-3p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中的表达及意义,进一步阐明miR-142-3p调控PI-IBS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 使用脂多糖(LPS)刺激后,在大鼠肠上皮细胞上考察miR-142-3p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靶基因的作用;通过TargetScan预测软件分析发现HMGB1是miR-142-3p的靶基因,之后采用旋毛虫感染建立PI-IBS模型,原代肠上皮细胞进行小干扰RNA(siRNA)转染实验,提取肠上皮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检测细胞中 miR-142-3p、HMGB1和TLR4的mRNA表达水平,考察miR-142-3p对HMGB1-TLR4靶基因的作用,并进一步验证HMGB1在miR-142-3p抗炎中的介导作用。结果 炎症基因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IL-1β、IL-6、IL-18和TNF-α均为HMGB1-TLR4的靶基因。使用LPS刺激后,施加miR-142-3p大大抑制了HMGB1-TLR4靶基因(NLRP3、IL-1β、IL-6、IL-18和TNF-α)的表达(P均< 0.01)。使用siRNA对肠上皮细胞中的HMGB1靶向敲低后,细胞中的HMGB1表达降低超过80%,HMGB1-TLR4靶基因(NLRP3、IL-1β、IL-6、IL-18和TNF-α)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均> 0.05)。结论 miR-142-3p在肠上皮细胞中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依赖于HMGB1。

  • 焦勇钢, 林宋斌, 丘婉怡, 张胜明
    新医学. 2022, 53(12): 904-9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砭石疗法改善中青年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机制。方法 将40例中青年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与砭石组各20例。西药组口服佐匹克隆片(7.5 mg、睡前口服),砭石组给予安慰剂及砭石疗法治疗(每次40 min,每周1次,共4次)。治疗30 d后,分析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以及血清褪黑素、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化,并比较2组的差异。结果 治疗30 d后,2组PSQI各项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 0.05);与西药组相比,砭石组的PSQI各项因子评分下降更明显(P均< 0.05)。治疗30 d后,2组的血清褪黑素、乙酰胆碱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于治疗前(P均< 0.05);与西药组相比,砭石组的血清褪黑素、乙酰胆碱水平更高,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更低(P均< 0.05)。结论 砭石治疗可改善中青年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效果优于佐匹克隆片。砭石治疗改善慢性失眠症状的机制可能涉及多种神经递质。

  • 曹素娟, 刘书政, 袁步奇, 袁培乐, 赵松鹤, 张云芳
    新医学. 2022, 53(12): 908-9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D位点结合蛋白(DBP)基因修饰对慢性尿毒症大鼠血管钙化的影响。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表达谱数据GSE146638,共纳入10只大鼠样本的mRNA表达谱,采用DESeq2差异表达分析数据库中正常对照组和慢性尿毒症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的差异表达基因,记录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的上调基因糖转运蛋白基因SLC22A2、转录激活因子 3(ATF3)、DBP、鞘磷脂磷酸二酯酶3(SMPD3)的表达水平。另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切除2/3左肾和右肾诱导慢性尿毒症模型,存活大鼠喂饲高磷饲料8周诱导血管钙化;慢病毒对照组(shNC组)在建立慢性尿毒症大鼠血管钙化模型后注射对照慢病毒治疗4周;小干扰DBP(siDBP)慢病毒实验组(shDBP组)在建立慢性尿毒症大鼠血管钙化模型后注射siDBP慢病毒治疗4周。干预后测量4组大鼠的体质量,检测4组大鼠的血清肌酐、血钙、血磷和尿液尿素氮水平,并用胸主动脉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模型的损伤程度;应用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主动脉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以及DBP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hNC组和shDBP组大鼠的体质量较低,血清肌酐水平较高(P均< 0.05);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壁变厚、RUNX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shDBP组大鼠血清肌酐水平下降、胸主动脉 RUNX2 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 0.05),胸主动脉PCNA表达减弱,胸主动脉壁增厚程度减轻。结论 下调主动脉血管中的RUNX2 mRNA和蛋白表达抑制DBP表达,可能减轻慢性尿毒症大鼠血管钙化程度和尿毒症相关症状。

  • 刘婷华, 雷嘉颖, 麦友刚
    新医学. 2022, 53(12): 914-9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血培养病原菌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70例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中血培养为阳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病原学结果及临床特征。结果 70例患儿中血培养阳性44例(62.9%),培养出革兰阴性菌(G-菌)33株、革兰阳性菌(G+菌)12株、真菌2株。G-菌最常见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8/33,24.2%),其次为大肠埃希菌(6/33,18.2%)、嗜麦芽寡养单胞菌(5/33,15.2%)和肺炎克雷伯菌(4/33,12.1%),G+菌则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以及缓症链球菌(各2/12,16.7%)。45株细菌中,多重耐药菌(MDRO)占48.9% (22/45)。G-菌与G+菌患儿比较,前者在出现脓毒性休克前抗菌药物暴露时间更长(Z = -1.988,P = 0.047);而两者脓毒性休克发生前住院时间、粒细胞缺乏时间及发热持续时间、明确原发感染灶、脓毒性休克发生时生命体征、发生24 h内病情严重程度、感染指标、主要治疗及临床结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非MDRO感染患儿比较,MDRO感染患儿脓毒性休克发生前住院时间及抗菌药物暴露时间更长(t = -2.203,P = 0.035;Z = -2.099,P = 0.0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脓毒性休克发生前住院时间是患儿发生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45,OR = 1.059,95%CI:1.001~1.121)。结论 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血培养病原菌以G-菌为主。G-菌与G+菌患儿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住院时间越长,发生MDRO感染风险越高。

  • 欧阳丽萍, 李玲, 范建辉
    新医学. 2022, 53(12): 921-9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阴道助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345例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170例、胎头吸引器助产组130例、产钳助产组45例,在产妇产后6~12周进行盆底肌力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3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异常率、膀胱颈移动度增大率、膀胱膨出率、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率、肛提肌损伤率及肛门括约肌损伤率。结果 3组产妇的年龄、BMI、孕期增重、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产钳助产组盆底肌力的异常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17),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17)。产钳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及吸引器助产组(P均< 0.017),吸引器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01)。3组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膨出、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及肛门括约肌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盆底超声提示盆底肌肉损伤的52例产妇中,产后盆底肌力筛查示正常9例,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测结果为Kappa = 0.061,P = 0.029。结论 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产钳助产对盆底肌力的损伤最大,接受产钳助产者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最高;2种产后盆底肌力检查方法相互独立,盆底超声能清晰显示盆底肌损伤状况,在产后盆底筛查中起重要作用。

  • 石雯, 王茂彩, 王敏仪, 陈姗, 李骁
    新医学. 2022, 53(12): 926-9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重度与非重度宫腔粘连(IUA)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差异。方法 收集经宫腔镜确诊IUA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UA AFS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重度IUA组(重度组,41例)和轻中度IUA组(非重度组,77例),并分析2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与非重度组患者比较,重度组患者的孕次较多、2次以上清宫史者比例较高、宫腔镜电切操作次数较多(P均< 0.05)。2组中人工流产术后、宫腔镜下电切术后、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清宫术后宫腔操作史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重度组患者中宫腔操作次数 ≥3次者比例(85%)高于非重度组(P < 0.05);重度组患者中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宫腔异常(回声不均、连续性中断、显示不清或粘连)者的比例高于非重度组(P < 0.05)。结论 人工流产术、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子宫动脉栓塞后清宫术可增加IUA发生的风险,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IUA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王杨, 罗钰鸿, 廖媛
    新医学. 2022, 53(12): 931-9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补体(C)及IL-25在SLE累及单个或多个器官系统时的表达差异,以及血清C3、C4、总补体(CH50)、IL-25、CRP、抗双链DNA(dsDNA)抗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51例SLE患者,按SLE累及器官情况分为单纯SLE组(58例)、单器官损伤组(67例,其中狼疮性肾炎51例、血液系统损伤13例、其他器官损伤3例)和多器官损伤组(26例,其中狼疮性肾炎合并其他器官损伤25例,血液系统损伤合并脑损伤1例)。观察3组患者血清C3、C4、CH50、IL-25、CRP水平和抗dsDNA抗体阳性率间的差异,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SLE患者血清C4、CH50、IL-25、CRP水平相近, 组间血清C3水平和抗dsDN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其他2组比较,多器官损伤组血清C3较低,抗dsDNA抗体阳性率较高(P均< 0.017)。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LE患者的C3水平与C4(rs = 0.73,P < 0.001)、CH50(rs = 0.81,P < 0.01)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L-25呈负相关(rs = -0.14,P < 0.001)。结论 SLE患者发生多器官损伤时血清C3水平下降、抗dsDNA抗体阳性率升高,检测血清补体水平对SLE患者发生多器官损伤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 综合病例研究
  • 徐琪, 王嫣, 汤净, 高飞, 张杰伟, 庄桂凤
    新医学. 2022, 53(12): 935-9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Brunner腺瘤(BGA)是十二指肠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上极其罕见。该文报道1例巨大BGA的诊治过程,该患者既往有贫血病史4年,从未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此次因头晕首诊于神经内科,住院期间因发现消化道出血转至消化科,治疗过程中出现失血性休克、一过性晕厥表现,经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后立即行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降段隆起性病变,最终经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为BGA。该文提示消化内科/内镜医师应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 郭军, 危佩, 童雅君, 陈婷
    新医学. 2022, 53(12): 940-9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化学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若部分初治患者应用标准方案治疗2个疗程仍无效,即为难治性AML。该文报道1例经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的伴播散性镰刀菌感染的难治性AML患者,其被诊断为AML(M5a),存在DNMT3A、IDH2、BCOR基因突变,中危组。经标准剂量IA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治疗无效,追加高三尖杉酯碱再次诱导治疗仍无效。其后改用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方案治疗,患者疾病缓解,并再次用原方案巩固治疗3次,达完全缓解。患者第1次化学治疗后出现反复发热,四肢紫红色硬结伴中央坏死,皮下可见液性包块,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提示镰刀菌感染,针对镰刀菌感染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经治疗后患者播散性镰刀菌感染得到控制。该例提示,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方案治疗难治性AML缓解率高,播散性镰刀菌感染是AML化学治疗后少见的致死性并发症,早期明确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 张飞亚, 穆曼娜, 林颖, 杨奕, 朱冬林, 江柏泉, 张国超, 穆攀伟
    新医学. 2022, 53(12): 945-9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1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淀粉酶升高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血清学指标,但淀粉酶升高不应只考虑胰腺疾病。该文报道一例淀粉酶持续升高1年余的66岁男性患者,大疱性类天疱疮并糖尿病3年,8个月前因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时发现血清淀粉酶升高,波动于556~1106 U/L。血脂肪酶波动于62~73 U/L,尿淀粉酶波动于553~1162 U/L。计算肾淀粉酶清除率/肌酐清除率为0.8% (<1%)。该例无胃肠道症状,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和CT增强显示胰腺未见异常,甲状腺和唾液腺彩超未见异常,口腔科会诊排除唾液腺疾病,最后确诊为巨淀粉酶血症。随访8个月,患者一直无腹部不适,淀粉酶呈现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水平。该病例提示如果患者血淀粉酶持续升高,无动态变化特征,且不伴腹部不适和脂肪酶升高时,要警惕巨淀粉酶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