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5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6-15
  

  • 全选
    |
    述评
  • 臧向阳, 李晓月, 周少丽
    新医学. 2022, 53(6): 389-3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指在传统电休克治疗基础上给予一定量的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治疗多种精神性疾病的方法。接受MECT的患者数量多且日趋年轻化,MECT的治疗次数多也会使患者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加速康复外科(ERAS) 通过优化围术期管理措施、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及减少术后并发症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ERAS强调多学科协作,近年来,该理念在多种外科手术中得到推广应用,然而关于其在MECT中应用的研究很少。该文通过总结ERAS在MECT中的管理措施和操作流程,以期为ERAS在MECT中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

  • 综述
  • 谢良玉, 曹盛楠, 李华忠, 师彬, 陈元振, 王丹丹
    新医学. 2022, 53(6): 395-3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椎间盘退行性变(退变)在临床诊疗中十分常见。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因素包括年龄、遗传、代谢物质的交换、创伤、生物力学等,其中生物力学因素(压力、牵张力、剪切力、扭转力)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不同的作用力以及作用力大小、频率、作用时间等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该文主要总结了剪切力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前沿研究,旨在分析剪切力对椎间盘各个组成部分退变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为临床诊疗和康复保健提供参考。

  • 杭航, 贾哲, 朱佳丽, 鲁素彩
    新医学. 2022, 53(6): 400-4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是由Hu等于2014年首次在炎症和免疫的预后评分的基础上提出,它的计算公式为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且因其为非侵入性、易于计算、成本低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研究表明SII反映了宿主免疫和炎症状态两者间的平衡,SII高水平通常可以预测恶性肿瘤的不良结局,此外其还与某些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该文就SII在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预测价值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 李翠芬, 陈雪梅, 邓智心, 邹志玲
    新医学. 2022, 53(6): 404-4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输卵管积水是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种植反复失败的原因之一。一般认为,机械冲刷作用、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和积水对胚胎的毒性作用是输卵管积水影响妊娠结局的主要机制。近年有关输卵管积水影响妊娠结局的机制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对于输卵管积水的治疗策略,临床医师往往需要根据患者积水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选择。该文就输卵管积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治疗策略选择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改善输卵管积水患者的妊娠结局。

  • 陈宁宁, 周宇
    新医学. 2022, 53(6): 408-4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长链非编码RNA在恶性肿瘤组织中差异表达已被大量研究证实。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614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且与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密切相关,并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其被认为可能具有作为诊断或判断肿瘤预后生物标志物以及有效治疗靶点的潜力。该文对LINC01614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研究论著
  • 闫俊, 朱葛敏, 高亚亚, 王小华, 黄昌群, 胡玮
    新医学. 2022, 53(6): 412-4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在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RD)的发生与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关系。方法 记录117例特发性BPPV患者的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评分,复位成功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通过屏气试验(BHI)测定CVR,观察1周内患者RD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存在RD将117例患者分为RD组(46例)及非RD组(71例),分析BPPV复位成功后RD与CVR的关系。结果 RD组患者的DHI总分高于非RD组,且DHI子项目情绪和功能的评分也高于非RD组(P均< 0.05)。 非RD组BHI高于RD组(P < 0.05)。非RD组发作时头晕症状的轻重与BHI无关(P > 0.05),RD组发作时头晕症状与BHI相关(P < 0.05)。结论 BPPV患者发作时情绪和功能方面的异常或会增加复位成功后RD的发生率,良好的CVR或可降低RD的发生率。

  • 陈海堡, 宋毅昌, 彭磊, 曾统, 张迪, 靳松
    新医学. 2022, 53(6): 416-4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IL-37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定量逆转录PCR(RT-qPCR)检测人正常成骨细胞(hFOB1.19)和骨肉瘤细胞(U2OS、MG63、Saos-2)中IL-37 mRNA的表达情况;设计沉默IL-37的小干扰RNA(siRNA)序列转染骨肉瘤细胞系,将转染干扰序列siIL-37沉默IL-37表达的细胞作为siIL-37组,转染阴性对照序列作为阴性对照组(siNC组),检测沉默IL-37后骨肉瘤细胞IL-37 mRNA的表达。采用CCK-8法、Transwell法检测沉默IL-37表达对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沉默IL-37表达对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沉默IL-37表达对骨肉瘤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BCL) 关联X蛋白(BAX)/ BCL-2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IL-37 mRNA在U2OS、MG63和Saos-2细胞中均高于其在hFOB1.19细胞中的表达(P均< 0.05)。siIL-37组中的IL-37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siNC组(P均< 0.05)。与siNC组比较,siIL-37组的细胞增殖比例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增多,BAX表达上调而BCL-2表达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c-Myc、β-catenin、转录增强因子1、细胞周期蛋白D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表达均下调(P均< 0.05)。结论 IL-37在骨肉瘤细胞中表达升高,沉默IL-37表达可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迁移和侵袭。IL-37可能通过BAX/BCL-2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骨肉瘤的发生发展。

  • 陈森镇, 陈诺琦, 陈锦凤
    新医学. 2022, 53(6): 423-4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测定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 、纤维连接蛋白1(FN1)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良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分析其对PTC的诊断价值,为PTC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甲状腺疾病病理标本142例,其中PTC组83例,甲状腺腺瘤组2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21例,正常甲状腺组织组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qPCR方法检测Sirt1、Stat3、FN1和E-cadherin在4种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Sirt1、Stat3和FN1蛋白与mRNA 在PTC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E-cadherin蛋白和mRNA在PTC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甲状腺腺瘤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Sirt1和Stat3在PTC组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明显增加,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均< 0.05),不同性别、年龄患者间Sirt1和Stat3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FN1和E-cadherin在PTC组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均> 0.05)。单一免疫标志物用于诊断PTC时,Sirt1的特异度、灵敏度和诊断准确率均最高。不同组合免疫标志物用于诊断PTC时,Sirt1+Stat3+FN1组合和Sirt1+Stat3+FN1+E-cadherin组合的特异度并列第一(均为98.3%),以Sirt1+Stat3+FN1组合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以Sirt1+FN1的灵敏度最高。结论 Sirt1和Stat3在PTC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左艳玲, 何广敏, 李涛, 刘观成, 罗春月
    新医学. 2022, 53(6): 431-4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彩色像素密度(CPD)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确诊的81个BI-RADS 4类乳腺肿块的相关资料。所有肿块均于术前行彩色模式超微血管成像(cSMI)检查,利用超声诊断仪自带软件计算CPD,以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 AUC)评估CPD的诊断效能,利用CPD对BI-RADS分类进行校正,对比校正前后BI-RADS分类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CPD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的ROC AUC为0.854(P < 0.05),获得CPD的截断值9.55%,该CPD值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83%、78%、85%和71%;经CPD校正BI-RADS分类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3%、85%、87%和83%,略高于校正前的80%、67%、74%、75%和73%。正确分类的比例提高了23%(P < 0.05)。结论 高频超声中CPD对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有一定价值,临床实践时可使用CPD校正BI-RADS分类,以提高其对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

  • 陈洁欣, 汤睿莹, 梁波, 徐庆东
    新医学. 2022, 53(6): 436-4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IgA肾病的特征及不同肾功能分期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经临床和肾脏病理明确诊断为IgA肾病的患者,收集所有病例的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龄层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分布、不同慢性肾脏病(CKD)分期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进展性肾功能不全IgA肾病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554例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或合并血尿最常见,其次是进展性慢性肾功能不全。单纯血尿主要集中在14~40岁,中青年IgA肾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蛋白尿或合并血尿,50岁以上IgA肾病患者以进展性慢性肾功能不全最为常见。CKD4期前的分期越高,尿蛋白定量越高(P均< 0.05),随着CKD分期升高,IgA肾病患者的血尿酸、CRP水平升高,血红蛋白、白蛋白降低(P均< 0.05),且血清肌酐与血红蛋白及白蛋白呈负相关(P均<0.05),与年龄、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血尿酸、CRP呈正相关(P均< 0.05)。结论 IgA肾病患者的尿蛋白、CRP、甘油三酯和血尿酸水平越高,可能提示其肾功能越差。

  • 欧丽滢, 周琛斐, 蔡慧华, 刘木彪
    新医学. 2022, 53(6): 441-4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招募6例RVVC患者,纳入患者均在发作间期每日采集1份高位阴道拭子进行阴道微生物的物种检测,并运用主坐标分析法(PCoA)、绘制样品热图、α多样性分析等方法分析RVVC患者阴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组间PCoA结果显示RVVC患者阴道微生物物种在发作间期的组成相似,但在临近发作期、发作日均出现物种差异增大的现象。样品热图分析提示,在RVVC发作期和发作间期阶段物种的距离较远,并在临近发作期的生物间差异性开始集中。RVVC患者阴道微生物物种组成结果分析显示,乳酸杆菌占比为64.25%,相对丰度在0.10%~1.00%的菌属有小类杆菌属、肠杆菌科、大芬戈尔德菌、奇异菌属、气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厌氧球菌和乳球菌,相对丰度> 1.00%的菌属有乳酸杆菌属、普雷沃菌属、链球菌、加德纳菌和脲原体。样品α多样性分析结果提示在RVVC发作间期的物种丰度基本相似,临近发作期物种的丰度提升,在发作前大部分物种在较低的丰度水平。随访患者数个月经周期中以乳酸杆菌为绝对优势菌属,偶有波动但幅度不大,但在各组发作前均存在一过性的普雷沃菌增加,也存在加德纳菌的增加,时而波动,其他菌属(如小杆菌属、大芬戈尔德菌、奇异菌属、脲原体等)在月经期所占比例较低,偶有波动,其余菌属在月经周期维持在较低丰度水平。结论 RVVC患者阴道微生物以乳酸杆菌为主,阴道菌群相对稳定、波动性弱,临床对其治疗应注重阴道微生态环境的调理,或可通过恢复阴道菌群比例,达到治愈RVVC的目的。

  • 石瑞, 张婕, 梁弘正, 杨林花, 杨青, 王开月, 葛晓燕
    新医学. 2022, 53(6): 448-4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以帽状腱膜下巨大血肿合并眶内血肿为首发表现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的认识水平。方法 报道1例以帽状腱膜下巨大血肿合并眶内血肿为首发表现的CML患者的诊疗情况,并以“帽状腱膜下血肿”“慢性髓系白血病”(中英文)为检索词,对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CNKI进行检索,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该例患者为14岁男性,头颅MRI示帽状腱膜下巨大血肿合并眶内血肿,经骨髓象分析诊断为CML-CP,于超声引导下行头皮血肿穿刺抽液术并加压包扎,同时予白细胞分离单采术、羟基脲、阿糖胞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等治疗后好转,定期随访2年,病情稳定,生命质量尚可。检索文献后收集到2例以帽状腱膜下血肿为首发表现的CML病例,1例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1例头颅CT检查提示帽状腱膜下血肿;1例行头皮血肿穿刺抽液术并加压包扎,1例行帽状腱膜下血肿切开引流术,术后情况均良好。结论 对于帽状腱膜下血肿合并眶内血肿的CML-CP患者应尽早处理血肿,同时予化学治疗、白细胞分离单采术治疗等,并应尽早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以助其获得良好的预后。

  • 综合病例研究
  • 卢东丽, 刘同换, 王立新, 林俊杰
    新医学. 2022, 53(6): 453-4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是厌氧菌感染所导致的腹膜炎较少见。该文报道了一例44岁女性患者,维持性腹膜透析4年余,因腹痛腹泻、腹膜透析液浑浊并被诊断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收入院。该例患者的多次腹膜透析液培养结果均呈阴性,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后无效,考虑为难治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最终经基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病原学检查提示存在多形拟杆菌感染,并使用甲硝唑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18 d后患者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未见腹膜炎复发或再发。该例诊治过程提示,应重视厌氧菌感染导致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可考虑将mNGS技术应用于常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检查,以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并根据检测结果尽早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张小朵, 李荣
    新医学. 2022, 53(6): 457-4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心肌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急性炎症性病变。部分急性心肌炎可引起胸痛、心肌酶及心电图的动态改变,与AMI临床症状类似。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疫源性传染病,恙虫病感染可引起心肌弥漫间质性炎症病变。恙虫病感染致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易出现漏诊误诊。该文报道了1例酷似AMI的恙虫病感染致急性心肌炎患者的诊治过程,探讨了恙虫病感染致急性心肌炎的发病特点及其相关机制。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恙虫病感染的认识,早期识别并积极治疗。

  • 苏俊秀, 徐屹, 康旭
    新医学. 2022, 53(6): 461-4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2.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芍倍注射液是一种软化萎缩剂,可用于治疗腋臭,不良反应极少。脂膜炎是累及皮下脂肪层的一类皮肤病。该文报道1例接受芍倍注射术后继发脂膜炎的病例。该例为37岁女性,接受了双侧腋窝芍倍注射术,术后8 d左侧腋窝出现皮下结节,并伴有疼痛,后皮下脂肪发生液化坏死,经切开引流后痊愈,病灶处皮下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变性坏死的纤维脂肪组织,确诊为脂膜炎。该例提示,虽然芍倍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极少,但在被用于治疗腋臭时仍有可能引发脂膜炎,芍倍注射术后继发脂膜炎时应充分引流,及时清除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