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5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15
  

  • 全选
    |
    临床指引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救治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下降,但其传播性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其所引起的重症、危重症病例急剧增多对医疗系统提出巨大挑战,如何构建高效的救治体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为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组织院内相关专家撰写本诊疗方案,规范患者收治流程,甄别重症、危重症病例,制定救治方案及护理、康复指引。

  • 抑郁相关疾病专题-述评
  • 丁艳虹, 董强利, 张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会引发自伤、自杀等不良行为,是自杀相关风险中最强烈的单一风险因素。对抑郁症的认知不足可能影响患者对抑郁症状的识别、求助意识及产生病耻感,导致其延迟就诊、耽误早期治疗时机。目前,公众对抑郁症的污名化态度和患者的病耻感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抑郁症的污名化使患者产生病耻感,病耻感是导致患者放弃精神治疗的首要原因。该文就不同人群对抑郁症的认知程度及污名化态度进行介绍,探究与之相关的因素,以期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程度、减弱公众污名化及减轻患者的病耻感。

  • 抑郁相关疾病专题-综述
  • 米文芳, 董强利, 张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症状复杂的常见精神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是未来抑郁症研究的重点群体。认知功能损害是抑郁症的核心特征之一,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该文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提供参考。

  • 孙茜, 李玉龙, 叶兰仙, 司夏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非自杀性自伤(NSSI)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NSSI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青少年NSSI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抑郁障碍或是NSSI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该文就目前青少年NSSI的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青少年NSSI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 王欢, 山盈盈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卒中患者面临着较高的自杀风险,严重影响其预后及康复。卒中后自杀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涉及生物学、精神心理、社会家庭等方面。其中,卒中后抑郁被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是与卒中后自杀最强烈的相关因素。此外,卒中后脑部结构损伤、5-羟色胺功能障碍等生物学因素以及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能介导卒中患者的自杀行为。该文对卒中后自杀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卒中后自杀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岳鸾依, 张永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竞争加剧使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失眠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长期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并可导致生理和心理功能紊乱,大部分失眠症患者伴有抑郁、焦虑症状,为有效治疗带来困难。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最新文献,总结了失眠症伴抑郁、焦虑症状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以期为更好地改善该类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其抑郁及焦虑症状提供参考。

  • 抑郁相关疾病专题-研究论著
  • 郑子慧, 岳计辉, 程敏锋, 温盛霖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年龄的未用药抑郁障碍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分布情况,并与其他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比较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纳入1583例未用药的精神疾病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诊断和血清25(OH) D水平,比较抑郁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疾病、抑郁障碍中不同性别和年龄段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结果 抑郁障碍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和睡眠障碍患者(P均< 0.05)。抑郁障碍患者中血清25(OH)D水平缺乏者占55.7%、不足者占37.0%、充足者占7.4%。女性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男性患者(P < 0.001)。未成年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老年患者(P < 0.001)。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其他精神疾病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提示可进一步探讨血清25(OH)D在抑郁障碍患者起病、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抑郁障碍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和不足普遍,尤其是女性及未成年患者,提示需要对这部分重点人群进行血清25(OH)D水平的检测,及时补充维生素D。

  • 胡孟谋, 张霞军, 欧阳和中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5-羟色胺(5-HT)与IL-6水平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伴发抑郁症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96例AD不伴抑郁症的患者,对其随访2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伴发抑郁症将其分为AD伴发抑郁症组(抑郁症组)与AD不伴发抑郁症组(非抑郁症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基线血清5-HT、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糖皮质激素(GC)水平。对血清5-HT、IL-6水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血清5-HT及IL-6水平对AD患者伴发抑郁症的影响,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剔除9例患者后最终纳入87例患者。抑郁症组(37例)与非抑郁症组(50例)的基线资料具可比性(P均> 0.05)。抑郁症组血清5-HT水平低于非抑郁症组,血清IL-6水平高于非抑郁症组(P均< 0.01)。血清5-HT水平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 = -0.572, P < 0.01),血清IL-6水平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 = 0.609, P <0.01)。血清5-HT水平为AD患者伴发抑郁症的保护因素,血清IL-6水平为危险因素(P均< 0.05)。以血清5-HT水平绘制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7,灵敏度为64.00%,特异度为86.49%。血清IL-6水平的AUC为0.732,灵敏度为78.42%,特异度为67.57%。血清5-HT水平联合血清IL-6水平构建的AUC为0.790,灵敏度为76.75%,特异度为87.71%。结论 血清5-HT水平和血清IL-6水平异常与AD患者伴发抑郁症相关,两者联合可用于预测AD患者抑郁症的发生。

  • 综述
  • 赵家敏, 曹永丽, 丁霞, 倪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是儿童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慢性肾衰竭的重要原因。由于自身免疫失调和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原因,PNS患儿较普通患儿更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不同的病原体对PNS患儿疾病的影响作用及机制各不相同。该文主要从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对PNS患儿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改善PNS患儿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 王悦华, 刘娟, 刘洁, 李佳容, 刘辉, 郭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IL-17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在抗感染及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卵巢癌的全球病死率虽有所下降,但有年轻化趋势。IL-17与卵巢癌的相关研究显示 ,IL-17可作为卵巢癌检测、治疗及随访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但仍缺乏大样本量的系统性研究。目前针对IL-17的肿瘤免疫治疗正在进行临床研究。该文总结近年IL-17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为卵巢癌的早期发现、治疗及术后随访提供新的思路。

  • 李璐杰, 冯仕庭, 王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准确区分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炎以及MAFLD相关的肝硬化至关重要。由于肝活组织检查的有创性及存在采样误差,无创诊断技术是理想的替代选择。该文对近年来MRI在MAFLD脂肪变性、炎症及纤维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无创诊断MAFLD提供依据。

  • 曹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发展机制复杂,除心脏解剖结构外,心脏结构重构、电重构、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以及钙离子(Ca2+)运转异常均可引起局灶异位放电而引发房颤,或通过一个折返机制触发折返性房颤发生并持续也是导致房颤的重要机制。深入研究发现微RNA(miR)调控信使RNA可以改变有关路径、离子通道蛋白、转运蛋白等的合成和降解,进而影响离子流导致Ca2+运转异常、心脏电重构;影响成纤维细胞导致组织纤维化,引起心脏结构性重构,最终引发房颤。心脏的发育、细胞增殖、引起房颤的折返机制的基质形成等都与miR相关,miR有望成为诊断房颤新的生物标志物和上游治疗的新靶点。

  • 研究论著
  • 夏彦昊, 刘慧玲, 江洁, 吴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β-arrestin1(ARRB1)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阐明ARRB1和p38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肝星状细胞活化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选取C57BJ/6L背景的雄性小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小鼠,采用浓度为20%的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并于临床收集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及健康对照志愿者的肝组织样本。采用HE和天狼星红染色来评估肝纤维化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RRB1、p38、磷酸化p38(pp38)及纤维化相关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在人肝星状细胞LX2中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细胞因子诱导其活化,并分析ARRB1的表达水平;进而利用小干扰RNA和质粒沉默或者过表达ARRB1,同时配合p38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揭示两者的调控关系。结果 在肝纤维化组织中ARRB1表达升高,p38信号活化增强(P均< 0.05)。在肝星状细胞LX2中,TGF-β可以激活肝星状细胞并表达ARRB1和增强p38信号。ARRB1表达的升高或抑制可以相应地影响p38信号从而调节肝星状细胞活性,然而p38活性的变化并不影响ARRB1的表达。结论 在肝纤维化中,ARRB1表达升高,通过活化p38信号转导通路激活了肝星状细胞,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 宫喜双, 赵振, 余晓玲, 金惠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宫腔镜操作系统(HEOS)冷刀微剪分离术在宫腔粘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例宫腔粘连患者,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HEOS冷刀微剪分离术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宫腔镜下电切分离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疗效与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其术中出血量、膨宫液吸收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痊愈率为61%,高于对照组的45% (P < 0.05)。观察组患者中,发生术后出血1例、感染2例、盆腔粘连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术后出血5例、感染2例、异位妊娠3例、盆腔粘连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采用HEOS冷刀宫腔镜微剪分离术治疗宫腔粘连患者,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 董雪, 高丽荣, 窦一峰, 张建全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形态特征,并探索其与正常人群的差异。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120例青少年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先天缺失一颗下切牙的患者为实验组;60例无牙齿缺失的患者为对照组;每组高角、均角、低角各20例。每位患者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对所有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颏高度和颏曲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P均< 0.05),实验组颏高度最大为(21.20±1.32)mm,最小为(16.91±1.57)mm,对照组颏高度最大为(23.96±1.04)mm,最小为(19.70±1.66)mm。高角组颏角小于低角组(P < 0.05)。实验组的ANB、Y轴角、颏曲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 0.05),而SNB、颏高度、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后厚度、颏角等均小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 垂直骨面型不同,患者的颏部形态有所不同。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的颏部形态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在正畸治疗中,医师应着重关注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的颏部形态,以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

  • 综合病例研究
  • 曹思曼, 文军, 宋广梅, 崔艳杰, 乔洁, 周毅, 朱丽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SLE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慢性弥漫性结缔组织病。SLE伴颅内动脉瘤并不多见,多见于有多年病史且疾病控制不佳的SLE患者,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以头痛、恶心或瘤体压迫颅神经引起相应症状为主要表现。该文报道一例初发SLE的47岁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颅内动脉瘤,并压迫右侧动眼神经引起右眼睑下垂,经规范药物治疗联合介入手术,右眼睑下垂症状得以迅速改善。该例患者的诊治过程提示,当SLE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呕吐或神经压迫症状时,要警惕颅内动脉瘤的可能性;一经确诊,应在积极、规范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及时行手术干预,进而避免患者出现动脉瘤破裂或颈动脉海绵窦瘘等严重并发症。

  • 刘微, 张翼飞, 何雅军, 庞春梅, 舒建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壶腹周围癌是起源于Vater壶腹2 cm以内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由于其解剖位置复杂,周围邻近多组织和血管, 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 故诊断困难。该文报道1例壶腹周围癌65岁女性患者,由于该患者基础疾病多,同时合并胆总管下段结石,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未见占位性病变,诊断困难。该文对壶腹周围癌诊断困难原因及经验教训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壶腹周围癌的认识,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