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联合光源及光敏剂的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应用广泛,用于治疗痤疮、尖锐湿疣及多种肿瘤疾病,其作用机制复杂,研究发现PDT的疗效似乎与其引起急性炎症的程度密切相关。而IL-6是一种常见的促炎因子,属于IL的一种,由纤维母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产生,对炎症和免疫反应具有多重作用。IL-6在体外和体内都能被光动力诱导,该文就IL-6在PDT应用中的研究进行论述。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人类主要致病菌,人体在感染Hp后会引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一系列胃肠道疾病。近年来,随着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它们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日益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而Hp的毒力基因之一即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的致病机制也因此受到重视,谷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组成的重复序列(EPIYA基序)与Hp感染相关胃病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该文就EPIYA基序与Hp感染相关胃病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是老年人群常见的骨科疾患,较高的发病率、致残致死率、治疗费用等问题给患者家庭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MPK)/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对细胞的代谢和凋亡有重要意义。中药单体或中药复方能够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影响相关因子表达防治OP,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该文就AMPK/mTOR通路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以及中医药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问题进行综述,为下一步的OP防治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前列腺癌好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临床上仍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标志物,但其准确度及灵敏度尚不够,探究更多的临床检验指标辅助诊断前列腺癌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处于高凝状态,有研究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前列腺癌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并有报道其可能作为前列腺癌的一种潜在促癌因素。该文就血浆FIB的发现、生物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状态(炎症、肿瘤)下的变化及作用,尤其是血浆FIB与前列腺癌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目的 评价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降低LDL-C水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心内科确诊为冠心病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60~90 mL/(min·1.73 m2)]的患者,根据调脂治疗策略分为2组:使用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联合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为实验组(50例),单纯使用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为对照组(42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的LDL-C水平、肾功能指标及2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1个月后LDL-C水平降低[(1.27±0.90)mmol/L vs. (1.75±0.82)mmol/L,P < 0.05];3个月后LDL-C水平明显降低[(0.94±0.44)mmol/L vs. (1.53±0.53)mmol/L,P < 0.05]。而实验组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肾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3个月的治疗期内,2组患者均未观察到新发糖尿病、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且2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再次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AMI、再次PCI)和其他不良反应(皮疹、肌痛)等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与瑞舒伐他汀单药治疗相比,依洛尤单抗联合瑞舒伐他汀在1个月和3个月治疗期内能够明显降低LDL-C的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技术(ACS)结合3种T2加权像(T2WI)压脂技术在图像质量、成像时间及方案选择方面的优势。方法 对因腰痛行常规腰椎MRI平扫的30例患者,除了进行原有的检查序列外,再结合ACS加行5组矢状位(SAG) T2WI压脂序列,使用的3种T2WI压脂技术包括频率选择饱和法(FS)、水脂分离成像技术(WFI)及短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技术(STIR),共包括ACS-SAG-T2WI-FS (A组,30例)、ACS-SAG-T2WI-WFI (B组,30例)、ACS-SAG-STIR(C组,30例)、SAG-T2WI-FS(D组,30例)、SAG-T2WI-WFI(E组,30例)、SAG-STIR(F组,30例)6组序列。通过客观评价指标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等,以及脊柱疾病诊断经验丰富的2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评估检查效果。结果 A组第4椎体、第4~5椎间盘、同层脊髓的SNR、CNR大于D组;B组第4椎体、第4~5椎间盘、同层脊髓的SNR、CNR大于E组;C组第4椎体、第4~5椎间盘、同层脊髓的SNR、CNR大于F组(P均 < 0.01)。从成像时间看,A组比D组节省13.2%的时间,B组比E组节省8.9%的时间,C组比F组节省12.4%的时间(P均 < 0.01)。2名放射科医师对A、B、C组的主观评价均高于D、E、F组(P均 < 0.01;2名医师评分具有一致性,Kappa=0.972、P < 0.01)。结论 ACS结合3种T2WI压脂技术在时间、质量上均优于单纯使用3种T2WI压脂技术。其中ACS-SAG-T2WI-FS成像时间最短,图像质量最好,为首选方法;ACS-SAG-T2WI-WFI能提供多期图像,时间优势差为次选;ACS-SAG-STIR有最稳定的压脂能力,可作为最后的选择。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PU)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根除治疗后复阳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120例行根除治疗的PU合并Hp感染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复阳分为复阳组(n = 17)和未复阳组(n = 103),对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风险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120例PU合并Hp感染患者根除治疗后复阳率为14.1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OR = 3.255)、酗酒史(OR = 5.170)、NSAID应用史(OR = 3.136)、根除治疗后行胃镜检查(OR = 6.545)、SAS评分(OR = 1.119)、SDS评分(OR =1.210)、溃疡最大直径(OR = 4.450)和溃疡数目(OR = 1.307)是PU合并Hp感染患者根除治疗后复阳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规律的饮食习惯(OR = 0.034)是独立保护因素(P < 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49(P <0.001,95%CI 0.899~0.998),灵敏度为88.20%,特异度为92.20%,最大约登指数为0.804。临床应用预测准确率为81.67%。结论 PU合并Hp感染患者根除治疗后的复阳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以此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目的 在全外显子组水平分析腮腺皮脂腺癌(SC)可能的相关致病性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腮腺SC和头皮皮脂腺腺瘤(SA)样本各1例,利用 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可疑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进行突变的保守性和功能分析。利用SciClone软件追踪亚克隆进化可以得到每例肿瘤样本的克隆性图谱信息。通过MutSigCV软件筛选得到高频显著基因,将体细胞变异与已知驱动基因进行比较,筛选出该肿瘤样本中的已知驱动基因。结果 与头皮SA相比,腮腺SC存在57个驱动基因突变。结论 腮腺SC存在不同于良性肿瘤的基因突变及突变的模式。
目的 探讨再妊娠妇女妊娠中晚期及产褥期的骨代谢变化情况,为再妊娠妇女的孕期和哺乳期的补钙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定期产检孕妇,并根据其产次分为再妊娠组(100例)及初妊娠组(100例),每组按年龄段分3个层次(25~30岁、31~35岁、36~40岁)。比较2组研究对象妊娠中晚期及产褥期的骨代谢指标、不同年龄段再妊娠妇女妊娠骨代谢情况,并于产褥期测定再妊娠妇女骨密度(BMD),比较不同骨代谢孕妇的妊娠并发症情况。结果 再妊娠组在妊娠中晚期、产褥期的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水平高于初妊娠组,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水平低于初妊娠组(P < 0.05)。不同年龄段再妊娠妇女妊娠中期、晚期及产褥期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β-CTX、PIC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25~30岁年龄段再妊娠妇女在妊娠中晚期、产褥期的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均较高(P均< 0.05)。再妊娠妇女中骨量异常者的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骨量正常者(P均< 0.05)。结论 再妊娠妇女妊娠中晚期及产褥期的β-CTX水平高于初妊娠妇女,PICP水平低于初妊娠妇女。年龄、产次可影响部分骨代谢指标水平,且骨量异常者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目的 探讨ApoB/ApoA1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继发玻璃体积血(VH)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的187例DR患者,分为VH组(96例)及非VH组(91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R继发VH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BMI、高血压病史、吸烟、饮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VH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B/ApoA1及血清纤维蛋白原(FIB)高于非VH组(P均< 0.05),而TG、APTT、PT、T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HbA1c [OR=1.438(1.179~1.864)]、ApoB/ApoA1[OR=25.274(5.699~112.092)]及FIB[OR=1.471(1.022~2.118)]是VH发生的影响因素(P均< 0.05)。结论 HbA1c、ApoB/ApoA1及FIB与VH密切相关,监测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及时干预,可以使DR病程进展得到延缓,降低VH的发生率。
目的 探讨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例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和“感染”的中英文为检索词分别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 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国内外相关病例,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9月。总结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患者预后。结果 该例为51岁男性患者,因血清肌酐升高1月余、痰中带血10余日入院,患者咳黄绿色脓痰,双肺闻及湿啰音,肾脏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IgG抗体弱阳性,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炎症,肺泡灌洗液镜下可见组织细胞吞噬现象,痰真菌涂片和荧光染色、肺泡灌洗液培养、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提示多种微生物感染,考虑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合并肺部感染,先后予肾脏替代治疗、免疫抑制、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患者病情缓解后出院,但其后患者再因重症肺炎、脓毒症休克、呼吸衰竭入院并转ICU,最终死亡。检索到27例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合并肺部感染,常见的肺部感染病原体有侵袭性肺曲霉、肺孢子虫、结核菌、巨细胞病毒等,确诊死亡病例13例,其中死于呼吸衰竭和(或)呼吸系统感染4例。结论 对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患者应警惕感染,尤其是严重的肺部感染。
目的 探索富含精氨酸和丝氨酸的卷曲螺旋1(RSRC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 增殖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生信分析检测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在ESCC中的表达。利用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ESCC细胞中RSRC1的表达。通过CCK-8、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阐明RSRC1对ESCC 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 PTEN/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 生信分析结果显示PTEN在 ESCC组织中低表达。分子实验显示RSRC1在ESCC细胞中低表达。细胞实验发现敲低RSRC1可促进ESCC 增殖和转移,并且可以调节PTEN/PI3K/AKT信号通路。结论 RSRC1通过靶向调控 PTEN/PI3K/AKT 通路抑制ESCC的增殖和转移,RSRC1可能是一种新的ESCC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目的 探讨入院时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1比值(ApoB/ApoA1)对肺栓塞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177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肺栓塞患者资料。以入院时间作为随访起始点,2022年6月30日为截止随访时间,全因死亡为研究的事件结局。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ApoB/ApoA1预测全因死亡的最佳截断值,依据ApoB/ApoA1比值分为ApoB/ApoA1≥0.8组和ApoB/ApoA1<0.8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ApoB/ApoA1等指标对肺栓塞患者预后的影响,Kaplan-Meier描述、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结果 随访期间177例肺栓塞患者中,死亡43例,死亡率为24.3%。ROC曲线计算ApoB/ApoA1最佳截断值为0.8,曲线下面积为0.805(95%CI 0.738∼0.872)。 ApoB/ApoA1≥0.8组与ApoB/ApoA1 < 0.8组患者分别死亡39例、4例,死亡率为52.0%、3.9%。单因素Cox分析显示,对肺栓塞患者预后有意义的指标包括年龄、危险分层、D-二聚体、血小板平均体积(MPV)/D-二聚体、血尿素氮、ApoB/ ApoA1(P均< 0.05)。多因素逐步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P = 0.005)、ApoB/ApoA1比值(P < 0.001)、血尿素氮水平(P < 0.001)是肺栓塞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g-rank检验显示,ApoB/ ApoA1低比值患者生存率高于高比值患者(χ2=58.166,P < 0.001)。结论 入院时ApoB/ApoA1 比值升高与肺栓塞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是预测肺栓塞患者全因死亡率的有效因子。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不仅累及体内任何器官系统也累及造血系统,贫血是最常见的血液学受累表现,其他细胞系的影响极为罕见。该文报道了1例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5岁女性患者的诊治过程,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以骨痛、肾功能不全、贫血、高钙血症为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漏诊。以颞颌关节炎为首发表现的MM少见,该文报道1例以颞颌关节炎为首发表现的IgD型MM 48岁男性患者,其以右侧颞颌关节区疼痛、麻木为首发症状,曾就诊于多个科室,影像学检查怀疑为MM,最终经骨髓穿刺、免疫固定电泳等确诊。该例提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MM的认识水平,尤其是诊断相对困难的IgD型MM,以减少误诊和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