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尽管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部分病例因病原体耐药或混合感染等因素发展为重症,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并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结合现行指南、共识和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412”集束化治疗策略,即抗感染、抗炎症风暴、抗凝和抗氧化应激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管理和随诊管理的集束化方案,为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疗提供参考。
目的 系统综述国内外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况,重点分析其进展,以期为未来发展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中检索人工智能应用于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相关文献,检索日期为2024年6月,检索范围不受研究类型、发表日期以及手稿原始语言的限制。依据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研究质量评估工具(NHI-SQAT)和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LOE)对文章质量施行评估,遴选出真实有效的文献。提取文献内容并对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经过初步筛选摘要与标题、阅读全文、追溯补充检索、筛除质量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最终纳入38篇文献。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诊疗中,其形式不一,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处理等方法,实现了手术辅助、诊疗模型建立等,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其中,儿童中耳炎的诊疗、儿童听力损伤测定、术前规划与术后指导、远程医疗等成为近年来人工智能探索及应用的主要方向。结论 人工智能在国内外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工智能的疾病辅助诊疗已逐渐被医患群体所接受,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形式将更为多元化。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日趋成熟,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脑损伤的发生率亦在逐年上升,且多数患儿伴有神经系统损伤的早期临床表现和远期后遗症状。因此,寻找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已成为当前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学标志物被众多学者相继研究,并应用于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文章就这些生物学标志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发热患儿的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对预测川崎病(KD)发病风险的价值。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设计,基于某三甲医院大数据平台,收集432例0~16岁发热患儿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其血清A/G的四分位数及中位数将其分为4组,分析A/G与发热患儿KD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432例发热患儿KD的总发病率为14.4%(62/432)。A/G与KD的发病呈负相关,每增加0.1的A/G,KD的发病风险降低18%(OR=0.82,95% CI 0.76~0.88, P < 0.001)。亚组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及生化指标的患儿,A/G与KD发病之间的负相关趋势均一致。结论 A/G可能是预测发热患儿KD发病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随着A/G的上升,KD的发病风险逐渐降低。这一发现对KD的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对 SMPP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3年10月至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非重症组(MPP组,n = 45例)和重症组(SMPP组,n = 39)。采用ELISA检测2组患儿血清中NETs质量浓度。分别收集SMPP组患儿的患侧肺及健侧肺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ELISA检测BALF中NETs质量浓度。结果 MPP与SMPP患儿血清中NETs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SMPP组患侧肺BALF中的NETs质量浓度高于健侧肺(P < 0.001)。SMPP组血清中NETs质量浓度高于BALF(P < 0.001)。血清中NETs质量浓度预测SMPP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 AUC)为0.892(95%CI 0.810~0.963,P < 0.001),灵敏度为 0.821,特异度为 0.875,截断值为17.24 ng/mL;血清中 NETs联合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预测SMPP的ROC AUC为0.974 (95%CI 0.946~1.000,P < 0.001),灵敏度为0.923,特异度为0.950。结论 MPP患儿中过度激活的NETs可能与SMPP的发生及SMPP的局部肺损伤有关。检测MPP患儿血清中NETs、CRP、LDH水平可有效预测 SMPP,其中以联合预测的效能最优。
目的 探讨采用肺部超声(LUS)十二分区法指导下的体位管理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6例胎龄>36周且纠正胎龄<44周、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LUS指导下的体位管理组(治疗组)和常规体位管理组(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干预前、干预后第3日、第7日的LUS变化情况(以LUS十二分区法评分评估)以及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 2组患儿在干预前背部和肺部LUS评分高于前胸和侧胸评分(P均<0.05)。干预后第7日,治疗组的背部LU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但背部LUS评分高于前胸及侧胸,侧胸LUS评分高于前胸(P均<0.001)。治疗组干预后第7日的LUS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并且低于干预前及干预第3日的LUS总评分(P均<0.001)。治疗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LUS十二分区法指导下的体位管理有利于促进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目的 观察屋尘螨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SCIT)的全身不良反应(SRs),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230例接受屋尘螨变应原SCIT的变应性鼻炎(AR)患儿的SRs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230例患儿共接受5 422次注射,SRs发生率占总注射次数2.4%,占治疗例数20.0%。SRs以Ⅰ级(51.9%)为主,无致死的SRs发生,症状主要累及呼吸系统111次(84.7%)。外周血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 (95% CI)=6.02 (1.76, 20.60),P = 0.004])和屋尘螨特异性IgE水平[OR (95% CI)=1.01 (1.00, 1.01),P = 0.016]为发生SRs的危险因素。结论 尘螨过敏的AR患儿应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行SCIT过程可能发生SRs,SCIT总体安全性良好。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屋尘螨特异性IgE水平是SCIT过程出现SRs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中的水平变化,并评估其在预测SMPP临床发展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3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71例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MPP组)、63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患儿(SMPP组),并选择同期20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并比较3组儿童血清中ACE与ACE2质量浓度,同时收集MPP组和SMPP组患儿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比较不同指标单独及联合预测SMPP的价值。结果 3组儿童的血清ACE质量浓度中,SMPP组最高、健康对照组最低;血清ACE2质量浓度中,MPP组最高、健康对照组最低(P均< 0.008);与MPP组相比,SMPP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A、降钙素原、白介素-6 (IL-6)、红细胞沉降率、D-二聚体(D-dimer)水平均升高(P < 0.001)且与ACE质量浓度呈正相关(P < 0.05)、与ACE2质量浓度呈负相关(P < 0.05),SMPP组淋巴细胞百分比(LY%)降低(P < 0.001)且与ACE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P < 0.05)、与ACE质量浓度呈负相关(P < 0.05),SMPP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较高(P < 0.05)且与ACE2质量浓度呈负相关(P < 0.05)、与ACE质量浓度无相关性(P > 0.05),SMPP组单核细胞百分比(MO%)差异既无统计学意义也无相关性(P均>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CE、ACE2、CRP、D-dimer、LDH及ACE+ACE2联合检测、CRP+D-dimer+LDH联合检测对SMPP均具有预测价值,其中ACE+ACE2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最高,其AUC为0.991(95%CI 0.981~1.000)。结论 ACE和ACE2水平很可能与SMPP患儿的病情发生、发展有关,可以作为预测SMPP的良好指标。
目的 构建超早产儿生后不同日龄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出生、胎龄<28周且诊断为BPD的超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轻度BPD和中/重度BPD 2组,将单因素分析中P < 0.05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建立早期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评估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90例,其中轻度BPD组和中/重度BPD组分别为58例(64.4%) 和32例(3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早产儿生后7日龄影响中/重度BPD发生的因素有出生体质量、孕母孕前BMI≥25 kg/m2、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7分和肺炎。14日龄危险因素有子痫前期、孕母孕前BMI≥25 kg/m2、肺炎和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动脉导管未闭(hsPDA)。28日龄危险因素有子痫前期、孕母孕前BMI≥25 kg/m2、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和hsPDA。生后7、14和28日龄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AUC值分别为0.864(95%CI 0.776~0.952)、0.860(95%CI 0.774~0.946)和0.863(95%CI 0.783~0.944)。基于高危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校准后曲线接近参考线,预测值与实际值接近,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结论 超早产儿生后第7、14、28日龄时发生中/重度BPD的危险因素略有差别,主要集中在出生体质量、孕母孕前BMI≥25 kg/m2、生后1分钟Apgar评分≤7分、肺炎、子痫前期、hsPDA和有创机械通气天数等指标,根据不同因素所构建的不同时间点的预测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指导。
目的 探讨喀什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BA)急性发作的临床特点,以及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疾病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喀什地区某三甲医院收治的6~14岁BA急性发作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严重度(轻度、中度及重度)及血清25(OH)D3水平(正常、不足及缺乏)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疾病严重度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12例患儿,男女比例为2.61∶1,年龄为9.0 (7.0,11.0)岁。112例患儿以春季发病为主,占42.9%。过敏原阳性率为74.1%(83/112),其中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89.1%),树木组合阳性率最高(47.0%)。疾病严重度轻度组36例、中度组51例、重度组25例,随着疾病严重度的增加,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与FVC的比值(FEV1/FVC)逐渐下降(P < 0.001);重度组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比高于轻度组(P < 0.05)。25(OH)D3水平正常组28例、不足组21例、缺乏组35例;缺乏组FVC、FEV1、FEV1/FVC、最大呼气峰流速均低于不足组和正常组(P均< 0.05);3组患儿疾病严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9.538,P = 0.008),血清25(OH)D3水平与BA急性发作的疾病严重度呈负相关(τ = -0.304,P = 0.002)。结论 喀什地区学龄期儿童BA急性发作高峰为春季,吸入性过敏原以树木组合为主。随着病情严重度的增加,患儿肺功能逐渐下降。血清25(OH)D3水平与BA患儿肺功能及急性发作的病情严重度有相关性。
目的 探讨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TANEC)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已接受手术治疗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TANEC组与非TANEC组,对2组的临床特征、母亲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情况及预后结果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TANEC发生的相关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与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这些因素对TANEC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51例患儿,其中TANEC组13例、非TANEC组3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NEC患儿的出生体质量、阿普加评分、胎龄、输血次数、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输血次数、血红蛋白水平是发生TANEC的影响因素(P均< 0.05)。ROC曲线验证输血次数的AUC为0.882(95%CI 0.794~0.969),血红蛋白水平的AUC为0.857(95%CI 0.747~0.968),两者联合的AUC为0.907(95%CI 0.822~0.992)。结论 输血次数、血红蛋白水平与TANEC的发生相关,两者联合可较好地预测TANEC的发生。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变应原分布情况及气象因素对变应原致敏率的影响,为云南省不同地区制定合理的变应原筛查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昆明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且常居住地为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红河州、昭通市、昆明市、大理州、迪庆州7个地区的变应性鼻炎(AR)患儿的临床资料,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分析SPT检测的阳性结果及人口学资料;同时结合7个地区海拔及同期的气象数据(平均气温、平均年相对湿度、平均年风速和平均年降水量),分析海拔及气象因素与变应原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到8 175份数据,在不同气象及海拔下,尘螨及部分花粉变应原的SP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海拔下(包括高海拔地区)尘螨仍为主要致敏原。尘螨SPT阳性率与平均年气温呈正相关,与海拔呈负相关(P均 < 0.05);花粉SPT阳性率与平均年相对湿度呈负相关(P < 0.05);尘螨SPT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P <0.05)。结论 云南不同气象因素及海拔地区致敏原的分布可能存在差异,需个性化制定诊治及预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