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后残留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质量。随着国内外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种神经调控技术不断涌现,包括电刺激、磁刺激、超声刺激以及近红外激光刺激等,但疗效不一。该文对各种神经调控技术在TSCI领域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介绍,为未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依据。
2024年全球脑小血管病(cSVD)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在遗传机制、临床分型、生物标志物及治疗策略上取得显著突破,但仍面临病理复杂性、标志物特异性不足和治疗手段有限的挑战。在遗传性cSVD方面,含有野生型和突变型NOTCH3的蛋白质聚集体是常染色体显性脑动脉病(CADASIL)动脉病理学的主要驱动因素,NOTCH3相关cSVD严重程度分期研究显示,CADASIL在临床上可以分为5期9个阶段。在CADASIL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方面,由于脑梗死的体积较小,静脉溶栓出血的风险较低。基于血液的cSVD生物标志物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在cSVD的影像学标志物方面,基底节血管周围间隙、水弥散分数和DTI-ALPS独立促进了cSVD负担和认知能力下降。在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方面,研究显示焦虑情绪可以加剧中性粒细胞发生NETosis并促进CAA的病情进展,开拓了负性情绪加剧的神经炎症在cSV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思路。在CAA合并阿尔茨海默病方面,289种蛋白质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CAA(+)血管中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与含胶原的细胞外基质增加、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和血脑屏障蛋白减少有关。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和SGLT1抑制在cSVD发展中起保护作用。文章对2024年cSVD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海参多肽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潜力方面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海参多肽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可有效减轻神经炎症及氧化应激对神经细胞的损伤,进而保护神经元。近年来,海参多肽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热点。研究结果显示,海参多肽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和促进神经再生等途径对神经退行性病变产生积极影响。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体外和动物实验阶段,临床研究证据相对不足,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文章综述了海参多肽的主要生物活性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应用的最新进展,为其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以前庭症状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常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情绪相关,最常见的有压力、睡眠障碍以及焦虑抑郁情绪等。由于目前尚无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案,且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情绪的改善逐渐被证明可有效控制前庭性偏头痛症状,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逐渐显现。避免诱发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前庭康复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中医针灸治疗等是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方式。文章分析生活方式和情绪对前庭性偏头痛的影响,探讨前庭性偏头痛的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智商正常的额叶癫痫(FLE)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临床特征及认知损害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4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被诊断为FLE的167例6~14岁患儿,筛查是否共患ADHD,将其分为FLE组和FLE+ADHD组,纳入同期确诊、同年龄的单纯ADHD患儿72例为ADHD组,以在儿童保健门诊保健的同期、同年龄的74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比较4组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Ⅳ)、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结果;对比分析FLE组和FLE+ADHD组的临床特征。结果 167例FLE患儿中62例(37.1%)符合ADHD的诊断,且以注意缺陷型为主(68.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FLE+ADHD组、FLE组、ADHD组言语理解指数(VCI)、知觉推理指数 (PRI)、工作记忆指数(WMI)、加工速度指数(PSI)、总智商(FSIQ)分值降低,WCST分类数分值降低,错误数、持续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分值增加(均P < 0.05)。与FLE组比较,FLE+ADHD组VCI、PRI、WMI、PSI、FSIQ分值降低,WCST分类数分值降低,错误数、持续错误数分值增加(均P < 0.05)。与ADHD组比较,FLE+ADHD组VCI、PRI、FSIQ分值降低,WCST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增加(均P < 0.05)。起病年龄<6岁、发作未完全控制、多种抗癫痫药物联用、脑电图左侧或双侧放电与共患ADHD相关。结论 FLE共患ADHD患儿与单纯FLE或单纯ADHD患儿比较,其认知功能损害领域基本一致,但某些领域的损害程度更为严重。
目的 探索miR-223-3p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构建高血压脑出血大鼠模型,分析miR-223-3p表达和认知功能改变;过表达/敲降miR-223-3p,探讨其对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3(NLRP3)炎症小体表达和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敲降NLRP3,确认该炎症小体对脑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通过荧光素酶实验鉴定miR-223-3p对NLRP3的直接靶向作用。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大鼠的脑组织中miR-223-3p表达上调。miR-223-3p抑制NLRP3的表达,并恢复大鼠认知功能。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miR-223-3p可以直接靶向NLRP3的mRNA并下调其表达。结论 miR-223-3p通过与NLRP3的mRNA结合下调NLRP3的表达,从而恢复脑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
目的 探讨兰州市高校不同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特点,关系及危险因素,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兰州地区大学生6 373名,利用NSSI行为评定问卷及网络成瘾量表,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与NSSI行为的特点及关系。结果 不同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父亲学历、是否单亲家庭、监护人、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网络成瘾程度、抑郁程度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程度在是否有NSSI行为的大学生中有差异(均P < 0.001),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网络成瘾与NSSI行为得分呈正相关(β = 0.497,P < 0.001)。结论 男性、大一新生、具有抑郁焦虑情绪、网络成瘾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发生NSSI行为。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情况,以及高营养不良风险与认知障碍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3年3月至2025年1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入的150例PD患者,采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评估PD患者的营养状况,GNRI评分≥98分表示不存在营养不良风险,评分< 98分表示高营养不良风险。将150例患者分为高GNRI组(评分≥98分)和低GNRI组(评分< 98分),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2组PD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分析认知障碍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风险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150例PD患者中存在高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共70例,高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为46.7%。低GNRI组70例,高GNRI组80例,合并认知障碍患者共71例,患病率为47.3%,其中低GNRI组43例发生认知障碍,发病率为61.4%,MMSE评分为21.5(14.0,26.0)分,高GNRI组发生认知障碍者有28例,发病率为35.0%,MMSE评分为23.5(18.8,27.0)分,2组患者的认知障碍发生率、MMSE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同时,2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H-Y分级、甘油三酯、甲状腺功能、血红蛋白、血糖、尿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血管危险因素、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疾病病程、H-Y分级等因素后,存在认知障碍(OR=2.66,P = 0.009)、年龄(OR=0.93,P = 0.004)、促甲状腺激素(OR=1.36,P = 0.006)是P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风险的影响因素。结论 P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风险高,有营养不良风险的PD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率更高,存在认知障碍是PD患者发生高营养不良风险的危险因素。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务人员倒班相关睡眠障碍(SWD)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改进医务人员睡眠认知及个人睡眠行为,提高其倒班工作睡眠质量,从而优化医疗服务体系,造福病患群体。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0名医务人员进行上夜班期间因早醒而无法再入睡困难程度、上夜班期间醒着时自我感觉舒适度、上夜班期间打瞌睡的可能性、休息至少2 d后开车时打瞌睡或睡着等4个维度SWD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这4个维度SWD的影响因素。结果 500名调查对象中,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上全夜班时遇到过早醒而无法再次入睡者占88.2%、醒着时自我感觉舒适度下降者占88.0%、上全夜班期间有可能打瞌睡者占85.2%,在至少休息2 d后开车时有可能打瞌睡或睡着者占56.0%。根据每个人的SWD风险计算可知,有72%参与者为SWD高风险人群,其余28%参与者为SWD低风险人群。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烟状况(总体检验P = 0.011,以未婚为参照,已婚OR = 2.322、95%CI 1.328~4.058、P = 0.003)、非夜班期间有服用助眠药等(OR = 5.678,95%CI 1.350~23.872,P = 0.018)均为夜班期间早醒而不能入睡的影响因素;压力情况(OR = 3.732,95%CI 1.072~12.996,P = 0.039)和非夜班期间服用助眠药物等(OR = 5.731,95% CI 1.367~24.031,P = 0.017)是夜班期间醒着自觉舒适度下降的影响因素;运动情况(OR = 0.540,95%CI 0.325~0.895,P = 0.017)和压力情况(OR = 5.246,95%CI 1.616~17.025,P = 0.006)是夜班期间打瞌睡的影响因素;婚姻情况(总体检验P = 0.043,以未婚为参照,已婚OR = 1.509、95%CI 1.024~2.224、P = 0.037)、光暴露时间(总体检验P = 0.003,以光暴露时间<1 h为参照,光暴露时间3~<6 h OR = 0.410、95%CI 0.208~0.825、P = 0.012)和夜班期间小睡(OR = 0.640,95%CI 0.422~0.972,P = 0.036)是“休息至少2 d后开车时打瞌睡”的保护因素。结论 医务人员中SWD较为常见,尤其已婚者及非夜班期间服用助眠药物者发生SWD风险较高,舒缓压力、增加适当的运动、增加夜班期间小睡、光照3~<6 h可能有助于提高其睡眠质量。
目的 探讨视力障碍(视障)孤独症人士面临的挑战,分析可能的支持措施与对策。方法 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目的抽样法通过朋友推荐和相关网络社群招募在孤独症社群中有过视障经历的9名人士或其家长参加访谈,采用网络文字或语音访谈的形式,收集视障孤独症人士面临的困境及可能的解决方法。访谈提纲的设计依据主要是根据之前和访谈对象的互动聊天中关注的共同点。结果 该人群面临的挑战包括医疗的可及性、视障和孤独症叠加所带来的艰难处境、刻板印象、传统视力障碍人士学习的专业对孤独症特质的挑战、社会环境的不友好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结论 视障孤独症人士是客观存在但没有得到应有关注的人群,应加强早期筛查和干预,加强对专业人士相关知识的教育,拓宽大学专业选择,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视障孤独症人士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目的 基于双重共情理论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青年的社会认知特征和社会融合需求,探讨社会支持以助其社会融合的可能举措。方法 于2024年8月至10月招募4位ASD青年,通过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采取半结构化的访谈设计进行电话访谈。结果 ASD青年社会认知呈现独特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其对社会交往中的非语言信息尤其是面部表情的理解存在挑战,通过有意识的注意力调控或口头询问来进行应对,但仍然不足以应对情绪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希望得到社会认知和社交的技巧支持。社会融合层面,他们倾向选择兴趣导向、低社交压力,但面临双重共情的矛盾与感官过载,冲突应对呈现回避面对面沟通、冷处理、文档沟通等多样化策略。此外,ASD青年普遍强调感官环境需求在其社会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公共场所感官友好改造(降噪空间、适光设计)与技术支持的需求。结论 建构ASD群体的社会融合实践需要践行双重共情理论,通过社交干预满足ASD群体能力提升的需求,通过科普和公众教育塑造公众认知减少误解,以及提升公共场所的感官友好程度和搭建技术辅助沟通。
在中枢神经系统当中,小胶质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10%,它们是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免疫细胞,负责免疫监测、炎症应答和清除有害物质。当神经系统遭受损伤、感染或炎症刺激时,小胶质细胞会被激活为巨噬细胞样态,并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这些分子可以引导免疫细胞的迁移、调节炎症反应,并参与修复和恢复过程。文章主要针对神经系统炎症反应中小胶质细胞激活以及作用机制,深入阐述神经系统炎症反应过程,以及在一些特定神经系统疾病中小胶质细胞发挥的作用。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是一种脑功能神经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病学疾病的研究与临床诊断中。近红外技术能够非侵入性地测量组织的氧合状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为神经病学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了新的工具。文章旨在总结近年来近红外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包括在不同神经病学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前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且复发率较高的外周前庭性疾病,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法复位,但部分患者在复位成功后仍有残余头晕。因此,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文章分析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西医手法复位、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中医方药、中医外治、中西医结合治疗6大方向阐述国内外关于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治疗进展,旨在为更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从而减少患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