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新闻公告
更多...
《新医学》杂志(ISSN 0253-9802,CN 44-1211/R,邮发代号46-33)创刊于196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月刊。目前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目前设有述评、综述、研究论著、综合病例研究等栏目。编辑部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21号天娱广场西塔12楼1219室(510630)。 网址:www.xinyixue.cn(已开通在线投稿功能)。电话:020-85253362、85253470。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15
  
  • 全选
    |
  • 符琼玉, 郝新宝, 陶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治疗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免疫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疗效。但CAR-T细胞在治疗过程中会面临逐渐衰竭的问题,特别是在实体瘤的治疗中,导致抗肿瘤疗效欠佳及复发等风险。文章分析了CAR-T细胞衰竭的可能机制,并阐述了抑制CAR-T细胞衰竭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设计合理的治疗策略,减少CAR-T细胞的衰竭,提高CAR-T细胞的效能。

  • 吴天羽, 林昱君, 林笑宇, 朱轶, 余慕雪, 刘王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胸腺素β4(Tβ4)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 7极化趋向,以及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质量浓度;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的分泌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核因子-κB(NF-κB)、环氧酶-2(COX-2)、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和磷酸化IκBα(p-IκB-α)蛋白水平;荧光染色双标法观察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F-κB定位及表达。结果 1 000 μg/L的胸腺素β4作用于RAW264.7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为90.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质量浓度的Tβ4均可有效抑制NO的产生(均P < 0.000 1)。Tβ4降低 LPS诱导的炎症模型 RAW264. 7细胞中促炎因子(TNF-α和IL-6)质量浓度及NO浓度,下调NF-κB、COX-2、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和iNOS、p-NF-κB和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抑制NF-κB的核转移,降低CD80的表达(均P < 0.05)。结论 Tβ4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巨噬细胞M1极化有关。

  • 郭文佳, 赵丽娜, 张明强, 宛莹华, 牟向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组织检查(TBLC)在间质性肺疾病(ILD)和肺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非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ILD和肺部占位病变的患者55例。根据疾病不同分为ILD组(31例)和肺部占位组(24例),并收集2组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情况先后分别采用经支气管镜钳夹活组织检查(TBFB)和TBLC技术获取肺活检标本,TBLC组无预置球囊,2组均同时送检病理组织。采用Kappa检验比较TBFB与TBLC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TBLC、TBFB单独与联合对肺部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55例患者中,男性占61.8%(34/55),吸烟者占40.0%(22/55),其中40例(72.7%)轻度出血,14例(25.5%)中度出血,1例(1.8%)无出血;未发生严重出血,未发生气胸并发症。ILD组患者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为(58.65±14.47)岁,年龄范围为16~76岁。该组最终确诊病例17例,未确诊病例14例;确诊病例中以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机化性肺炎为主(均为4例)。肺部占位组中,男15例,女9例,年龄为(63.17±10.77)岁,年龄范围为40~79岁。该组最终确诊病例21例,未诊断病例3例。确诊病例中肺恶性病变16例,以肺腺癌为主(7例)。ILD组中,TBFB病理诊断率达19.4%,TBLC病理诊断率达51.6%,TBLC组病理诊断率高于TBFB组(P = 0.008)。肺部占位组中,TBLC病理诊断率同样优于TBFB病理诊断率(79.2% vs. 37.5%,P = 0.002)。TBFB、TBLC诊断肺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5%CI 0.57~0.98)、0.83(95%CI 0.66~1.00)。结论 TBLC在ILD和肺恶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均存在优势,临床操作中出血风险较低,安全性良好。

  • 陈瑶, 孙思柏, 许俊, 何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7成员(CLEC7A)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中的作用及相应的机制。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卵巢癌(TCGA-OV)数据集,结合转录调控网络与主调控因子分析(MRA),明确HGSOC中CLEC7A基因对免疫相关基因的作用;通过通路富集分析与验证,确定了CLEC7A对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的调节机制。分析GSE184880单细胞测序数据集,揭示了CLEC7A低表达与高表达的HGSOC中免疫细胞的比例和细胞通信的差异。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70例HGSOC和70例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患者的石蜡肿瘤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以及临床病理资料,比较HGSOC与OCCC预后相关因素的差异;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LEC7A和PD-L1在HGSOC和OCCC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CLEC7A的短发夹RNA(shRNA)载体,检测CLEC7A抑制后HGSO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在CLEC7A高表达的小鼠肿瘤模型中,观察髓系免疫抑制细胞(MDSC)、CD8+ T细胞的比例以及MDSC的功能变化。结果 转录调控网络分析显示,叉头框蛋白P3(FOXP3)与CLEC7A对免疫相关基因均起到调节作用,CLEC7A不仅与患者总体生存率相关,还在HGSOC肿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均P < 0.05)。敲低CLEC7A后,不仅促进了细胞凋亡,还抑制了HGSOC细胞系的体内外增殖(均P < 0.05)。CLEC7A通过JAK/STAT3信号通路调控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在CLEC7A高表达的肿瘤组织中,CD8+ T细胞的比例下降,MDSC的比例上升,且MDSC的功能得到增强(均P < 0.05)。结论 HGSOC中CLEC7A诱导了PD-L1的表达,且促进了HGSOC的增殖与免疫抑制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导致HGSOC的恶性生长。

  • 李文静, 廖劲文, 黑子清, 蔡珺, 邢纪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0.5%罗哌卡因用于头皮神经阻滞对开颅手术患者疼痛以及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为临床优化麻醉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开颅手术患者66例,按1∶1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R组于麻醉诱导后用0.5%罗哌卡因行双侧头皮神经阻滞,C组不用罗哌卡因行头皮神经阻滞。主要结局指标为患者术后6 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24、48、72 h的VAS评分;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手术重要节点(上头钉前、上头钉、切皮前、切皮、拔管前、拔管后各时间节点)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术后镇痛补救率;术后恶心呕吐、低血压、发热、肺炎、癫痫、深静脉血栓、褥疮发生率;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长;术前与术后24 h焦虑、抑郁、睡眠评分。结果 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患者61例,其中R组30例,C组31例。与C组相比,R组患者术后6 h和24 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均P < 0.05),术后48 h、72 h的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C组相比,R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 < 0.05),术后镇痛补救率降低(P < 0.05)。R组在上头钉、切皮、拔管前3个时间点平均动脉压低于C组(P < 0.05),在上头钉时心率低于C组(P < 0.05)。R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C组(P < 0.05),住院时长短于C组(P < 0.05)。2组在术后恶心呕吐、低血压、发热、癫痫、肺炎、下肢血栓、褥疮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术前相比,R组患者术后24 h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降低(P < 0.05),C组患者术后24 h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升高(P < 0.05)。结论 术前采用0.5%罗哌卡因行头皮神经阻滞能安全有效减轻围术期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心血管应激反应,改善开颅手术患者的焦虑抑郁、首次进食时间及活动时间、住院时长等术后恢复质量相关指标,对促进开颅手术患者早期康复有积极意义。

  • 李莉, 孔程祥, 闫睿, 许锦姬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 (MPP) 进展为塑型性支气管炎 (PB) 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387例行支气管镜检查的MPP患儿,按照镜下是否有塑型性支气管管型形成分为MPP进展PB组和MPP组,比较2组的特征差异,分析患儿进展为PB的危险因素。结果 MPP进展PB组影像学改变(表现为肺不张、肺坏死、大量胸腔积液、支气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混合感染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 (NLR)、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高于MPP组(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3.15 ng/L [OR(95%CI)=2.084(1.155,3.759)]、LDH>408.5 U/L [OR(95%CI)= 3.469(1.797,6.696)]、影像学改变[OR(95%CI)=2.707(1.241,5.907)]及混合感染[OR(95%CI)=4.517(2.201,9.271)]是MPP进展为P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混合感染、较高的LDH和NLR是MPP进展为PB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早期识别这些因素有助于尽早进行干预。

  • 莫杏樱, 张婧婷, 张振业, 朱茜茜, 周少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静脉用硫酸镁改善术后睡眠质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灰色数据库中关于静脉用硫酸镁改善术后睡眠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24年3月,纳入文献在质量学评价后,用Rev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共256例手术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静脉用硫酸镁患者术后第1晚睡眠质量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数差为-1.49,95%CI -1.87~-1.12,P < 0.000 01)优于对照组,且2组术后运动状态下的疼痛VAS评分以及恶心呕吐、寒战、低血压等安全性结局无显著性差异(均P > 0.05)。结论 围术期静脉用硫酸镁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可从中获益。

  • 龙娟, 刘育松, 潘红英, 任旭雯, 刘健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cDonald改良术式治疗宫颈机能不全妊娠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McDonald改良术式的113例宫颈机能不全单胎妊娠孕妇临床资料。根据手术目的分为预防性环扎组(n = 23)和治疗性环扎组(n = 90)。记录2组孕妇的一般情况、妊娠结局以及术后并发症和新生儿情况。以治疗性环扎术是否不良预后(流产)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治疗性环扎组比较,预防性环扎组孕妇的孕次较多、孕周较短、2次及以上不良孕产史者和宫内感染者比例较高(均P < 0.05)。2组术后其他并发症、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和新生儿1 min阿普加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宫口扩张、尿路感染对治疗性环扎组孕妇妊娠结局有一定影响(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口扩张、尿路感染为治疗性环扎术孕妇出现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 < 0.05)。结论 宫口扩张、尿路感染为治疗性环扎术孕妇流产的影响因素,对该类孕妇应早期监测宫颈及宫内感染情况、及时治疗感染并适时进行宫颈环扎术以改善母婴结局。

  • 陆天佑, 郑婷薇, 邢纪斌, 程楠, 周少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并预测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 检索2003—2024年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数据库中与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相关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来自77个国家3 254家机构的3 256篇文献,以美国和中国为主。2017年以来,该领域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Sleep,也是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共有13 349位作者撰写了这些论文;“睡眠质量”“针刺治疗”“心理健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妊娠”“生活质量”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结论 过去21年间,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发展迅速,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可能聚焦于“针刺治疗”“精神健康”等。

  • 李莹, 徐平, 薛萌, 梁真, 王嘉森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环境因素在T1DM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改变肠道通透性、改变菌群代谢产物丰度及调节免疫等机制引起T1DM。胰岛素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以肠道菌群为靶点干预T1DM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肠道菌群与T1DM的关系,讨论了益生菌对T1DM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旨在为T1DM的防治研究拓宽思路。

  • 姚杰, 廖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口腔修复与口腔种植领域,3D打印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准确、微创、快捷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本综述探讨3D打印技术在口腔修复与种植学中的应用,包括其原理、优势、应用范围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黄碧瑶, 李文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表明,LN的病理类型是可以转化的,为制定SLE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测病情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提高其生活质量。肾脏病理仍然是诊断LN的“金标准”,可用于监测疾病进展和评估治疗效果。然而肾脏病理需通过有创性的肾穿刺活检来获得,无创性的生物标志物在诊断LN及监测病情、疗效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关于监测病情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大多着重于源自血液的生物标志物,而尿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具有方便获取、无创及在短期内可连续监测的优势。与肾脏病理以及血液生物标志物相比,尿液生物标志物在诊断和监测LN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有关LN预后的尿液生物标志物研究正在兴起。文章就尿液生物标志物在LN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LN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