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显著增高,因此进行规范化诊治和随访十分必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甲状腺多学科诊疗中心(包含超声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分泌科、核医学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射科)参照2015年美国甲状腺学会《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指南》《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整合诊治指南(2022年精简版)》等,结合临床一线工作经验,针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前诊断流程、细针穿刺病理报告标准,初诊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的开放手术、腔镜手术、热消融治疗等根治性治疗的适应证、并发症管理,131I治疗的清甲治疗、辅助治疗、清灶治疗的标准和流程,术后动态评估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等,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初诊)一体化诊疗路径,现予以发布。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衰弱的关系。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一项横断面研究,即METAL研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社区人群5年随访)的随访研究(2023年4月至6月),研究对象为上海市11个社区的897例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采用衰弱表型(包括体质量减轻、疲劳、躯体活动量减少、步速下降以及握力下降)来评估机体衰弱程度。记录参与者一般资料,并测定其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甲状腺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衰弱表型间的关系。结果 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状况、是否合并高血压或心力衰竭、糖尿病病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后,FT3水平是体质量减轻(OR=0.71,95% CI 0.51~0.99)和低握力(OR=0.61,95% CI 0.43~0.86)的保护因素(均P < 0.05)。结论 FT3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减轻和低握力呈负相关,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低FT3水平可能与衰弱风险有关。
目的 研究胸腺素β10基因(TMSB10)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进展的机制。方法 使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平台(GEPIA)数据库分析PTC中的高表达基因及其在不同的T、N分期中的表达情况。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MSB10在人类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系Nthy-ori 3-1细胞与人PTC细胞系细胞(BCPAP、TPC-1、KTC-1、BHT101)中的基因表达差异,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TMSB10蛋白的表达差异。用293T细胞构建短发夹(sh)序列sh-TMSB10-NC、sh-TMSB10-1、sh-TMSB10-2病毒载体,并转染至TPC-1和BCPAP细胞敲低TMSB10基因表达水平,并通过qRT-PCR进行验证,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测定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TMSB10在PTC中的高表达,且在不同的T、N分期中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Nthy-ori 3-1细胞相比,TMSB10在PTC细胞系中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sh-TMSB10-nc组相比,sh-TMSB10-1、sh-TMSB10-2组细胞增殖、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 < 0.05)。结论 TMSB10在PTC中高表达,提高了PTC的增殖与侵袭能力,促进PTC的进展。
目的 评价柴胡疏肝散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柴胡疏肝散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检索时间范围限定从建库至2024年10月,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671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结果显示,柴胡疏肝散能够提高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95%CI)=1.21(1.13,1.30)],降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TPO-Ab,标准化均数差(SMD,95%CI)=-1.61 (-2.28,-0.94)]、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TgAb,SMD(95%CI)=-1.28(-1.70,-0.86)]、中医证候积分[MD(95%CI)=-6.15(-6.69,-5.61)],改善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SH):MD(95%CI)=-0.83(-1.57,-0.09);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MD(95%CI)=0.64(0.12,1.16);游离甲状腺素(FT4):MD(95%CI)=2.31(0.70,3.92)],降低炎症因子白介素23[IL-23,SMD(95%CI)=-1.92(-2.29,-1.54)],且相对于对照组未增加不良反应。结论 柴胡疏肝散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有效且安全,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目的 探讨改良甲状旁腺原位保留技术在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的10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甲状旁腺原位保留技术或自体移植,观察组采用改良甲状旁腺原位保留技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钙水平为(2.3±0.1)mmol/L,对照组为(2.2±0.1)m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43,P < 0.01);观察组PTH质量浓度为18.2 (5.3,28.0) pg/mL,对照组为20.8 (6.8,27.1) pg/m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8,P > 0.05)。观察组接受双侧甲状腺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24 h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率为36.7%(18/49),对照组为50.0%(28/56);观察组术后6周PTH水平恢复率为72.2%(13/18),对照组为68.2%(15/22),2组PTH水平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改良甲状旁腺原位保留技术可预防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结局。
对于分化良好以及早期甲状腺癌,通过手术、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和放射性碘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案,通常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其预后可接近正常人群。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对放射性碘治疗无反应的晚期或未分化甲状腺癌,则通常需要全身治疗。传统的细胞毒性全身化学治疗或外照射放射治疗对这些患者的疗效甚微。近十年来,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尽管这些治疗方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许多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最终会因获得性耐药性而病情恶化。文章总结了甲状腺癌靶向药物的相关耐药机制以及克服耐药性的手段,以期为未来靶向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指导后续研究方向。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准确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细针穿刺活检(FNA)是评估甲状腺结节性质及淋巴结转移状况的重要方法,在FNA洗脱液中检测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作为细胞学检查的补充手段,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FNA-Tg可提高细胞学阴性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其他诊断方法如血清学、影像学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然而,FNA-Tg操作和标本处理尚缺乏统一规程,定量Tg的方法学和判读标准尚未建立,多种因素如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Tg自身抗体和甲状腺残留组织等是否影响FNA-Tg的检测结果仍有争议。文章综述了颈部淋巴结FNA-Tg检测的应用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以期为FNA-Tg检测在诊断DT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失眠作为一种普遍的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夜间休息,也给其日常生活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是常规治疗手段,而近年来麻醉学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潜力也日益受到关注。麻醉科医师凭借其对镇静药物的深刻理解,能够为慢性和顽固性失眠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已有研究表明,麻醉药物(如丙泊酚、右美托咪定)以及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有效改善睡眠结构,缓解睡眠剥夺的负面效应。然而,麻醉治疗在失眠管理中的应用仍面临技术要求高、治疗标准不统一等挑战。随着麻醉学治疗体系的不断发展,整合多学科治疗方法并制定规范化治疗标准,将有助于这一领域的拓展和普及。
目的 探究公务员群体睡眠信念的潜在类别,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机制,进而提供针对性的睡眠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广州市在职公务员507名,使用简式睡眠失功能信念及态度量表(DBAS-1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根据DBAS-16的各因子得分进行潜在剖面分析,采用回归混合模型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睡眠信念的调节作用。结果 公务员睡眠信念分为3种潜在剖面:睡眠信念良好型(15.2%)、后果偏差型(57.0%)、后果扩大-高担忧型(27.8%)。不同睡眠信念类型在性别、PSQI、SAS和自评压力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焦虑和夜班影响了后果扩大-高担忧型的睡眠质量,但对睡眠信念良好型未见影响。结论 公务员的睡眠信念存在群体异质性,睡眠信念在焦虑和夜班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之间发挥了调节作用。睡眠信念偏差越少的类型,睡眠质量越不容易受到焦虑及夜班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择期剖宫产产妇术后睡眠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18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90例。从胎儿取出后15 min内分别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D组)或10 mL生理盐水。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估术后24、48 h及出院前1天产妇的睡眠状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2组产妇术后24 h和48 h静息疼痛及活动疼痛情况;记录产妇围术期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 D组产妇术后24、48 h及出院前1天的PSQI评分及ISI评分均低于C组产妇(均P < 0.05),D组产妇术后24 h重度睡眠障碍及失眠的发生率低于C组产妇(P = 0.031、0.021)。D组产妇术后24、48 h的静息疼痛及活动疼痛均较轻,术后PCEA按压的次数也较少(均P < 0.05)。D组产妇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短,住院期间的满意度较高,产后6周抑郁发生率也较低(均P <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改善剖宫产产妇术后的睡眠质量,减轻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基于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 收集2020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且完善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显像检查的OSA患者,根据患者是否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通过LASSO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并绘制列线图。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和验证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 = 1.947,95%CI 1.277~2.969)、高血压(OR = 2.462,95%CI 1.612~3.761)、糖尿病(OR = 2.003,95%CI 1.313~3.05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6 mmol/L(OR = 1.793,95%CI 1.176~2.735)、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30次/小时(OR = 2.425,95%CI 1.500~3.920)、SIRI≥ 0.84(OR = 2.240,95%CI 1.463~3.428)为OSA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均P < 0.05),据此构建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1(95%CI 0.673~0.770);验证集为0.750(95%CI 0.678~0.820)。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较好(训练集χ 2 =7.924,P = 0.542;验证集χ 2 = 12.304,P = 0.197)。DCA显示预测模型在临床上是有益的。结论 结合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LDL-C、AHI及SIRI等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对预测OSA患者并发冠心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评估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多维度生命体征参数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其在COPD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天河院区诊治的55例COPD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新型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系统部署,并完成标准化肺功能评估。收集其临床基线数据,并采集夜晚生理信号,核心监测指标包括心率变异性(HRV)、呼吸特征睡眠结构。根据患者肺功能评估情况分为轻、中、重、极重度,将轻度者分为非严重组,中、重、极重度者分为严重组,比较组间差异,构建风险模型,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的各参数在COPD病情评估中的效能。结果 轻、中、重、极重度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组间心脏总能量、心脏总能量基准值、交感神经张力指数、交感神经张力基准值、迷走神经张力指数以及迷走神经张力基准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这些指标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自主神经平衡和自主神经平衡基准值在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 > 0.05)。HRV对COPD患者严重程度的影响较为明显;迷走神经张力指数、心脏总能量基准值、浅睡眠时间以及长期基准呼吸参数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具有较高效能,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2、0.886、0.800和0.733。结论 非接触式连续生命体征监测在COPD病程管理中具有可行性,HRV、浅睡眠时间和长期基准呼吸频率等指标在COPD患者的病情监测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在妊娠期患病率高,是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和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易导致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等多种不良妊娠结局。及时治疗对改善妊娠期OSA症状甚至逆转不良妊娠结局有着重要的作用。气道正压通气(PAP)是治疗OSA的首选方法,其在妊娠期患者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对PAP治疗妊娠期OSA的现状进行综述,详细探讨了PAP对改善妊娠期OSA症状、控制妊娠期高血压、高血糖的进展及改善机体生物学标志物等的积极影响。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妊娠期OSA诊治的重视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睡眠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需求,睡眠质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随着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睡眠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一个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气候要素通过影响人体生理以及睡眠环境的舒适性,进而影响个体的睡眠质量。文章综述国内外关于温度、湿度、气压、氧含量及光照等气候要素影响睡眠质量的研究,分析气候变化中不同影响因素对睡眠质量的作用机制,旨在为临床上治疗睡眠障碍提供参考。